劉錄合
摘 要:從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工作30年了,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作文教學。習作對于大多數農村小學生來說是一道難題,究其原因,既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但歸根結底,造成農村小學生習作水平低下,還是作文意識的問題。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關鍵詞:作文教學;作文意識;寫作興趣
一、讓學生捕捉生活細節,寫熟悉的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農村小學生生活在更為廣闊的空間,有著獨特的自然條件,如:山川田野、風土人情、農家生活等等,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萬物豐富而細致的情感,啟發學生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鳥、一舉一動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讓靜物動起來、活起來,讓生命更加豐富多彩。比如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文中寫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用了精美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在引導學生理解、賞讀了這些排比句后,我相機借題發揮,追問學生:“我們身邊也有很多美麗而又讓我們記憶猶新的事物,你能不能也像作者那樣說說這些事物的特色?”這時,賀××同學說:“我看見過翠色欲流的垂柳樹,看過香氣撲鼻的沙棗樹,聽說過沙漠千年不朽的胡楊樹,卻沒有注意我們小區的樹啊。小區的樹真多啊,多得遮住了我們的視線;小區的樹真壯啊,壯得讓你感覺不到一點衰老的跡象;小區的樹真綠啊,綠得好像要流淌下來似的。”可見這位同學捕捉到了自己小區里樹的特點,才能用真情實感表達出對小區樹的贊美之情。又如:在母親節這天,為了讓同學們感受母親的辛苦,我要求每個學生回家后為媽媽做一件事,并寫下來。因為是親歷,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感受。在事后的習作中,有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在我的記憶中,媽媽的頭發烏黑發亮,可當我給她梳頭時,卻意外地發現竟然添了白發。想起自己平時總是不聽話,惹媽媽生氣,心中充滿深深的歉意。”那一次的習作是前所未有的真情流露、生動感人。因此,學生通過自身經歷和實踐活動獲得真實感受,才能有感而發,輕松愉快地書寫自己的感受。
二、給學生創造寬松的習作空間,自由表達
實踐證明,傳統的作文命題方式,很難使學生說真話、說實話。因此,作文命題應開放,出寬題,少在題目某方面提出要求,給予限制。因此,在內容方面應該緊緊圍繞農村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事、物、景作為作文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感到有表達的欲望。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挑選一個來寫。例如,《媽媽,我想對你說》《我的媽媽》,或者干脆出一個半命題作文“我的××”或其他一些題目,讓學生補充完整后再作文,效果肯定好得多。
三、用鼓勵性的評價給予學生自信心,激發寫作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學習上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的興趣。”班里有一個叫××的學生,平時習作經常照抄。為了改變這種習慣,我抓住該生喜歡籃球運動的特點,讓他把自己某一次打籃球的過程寫下來。然后我做了認真修改,第二天自習課上講評日記時我讓他把自己的日記讀給大家聽。隨后,我又讓同學們發表對這篇日記的看法,有一個同學說:“老師,他寫的就是我們昨天課外活動,很真實。”另一個同學說:“我覺得這篇日記最成功的地方是把過程寫得很具體,而且語句很通順。”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大多是說這篇日記里有哪些成功的地方,還有給提出建議的。在同學們開展評論的過程中,我一直在關注這位同學,他一會兒害羞地低下頭,一會兒面帶笑容,顯出很得意的樣子。可見,把一些后進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課堂上范讀,就會激發他們對作文的興趣,產生寫作欲望。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活動,激發寫作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開展課前讀書活動,讓學生到講臺宣讀自己的優秀習作,或是宣讀從作文選上看到的好文章,甚至是課文中的精彩片段等等,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班里有一位叫×××的同學,讀了《優秀作文選》中的一篇關于寫母親的作文后,也寫了一篇《我的母親》,文中用“鏟鍋底充饑”“打工遭遇車禍”兩件事例記述了母親剛移民到新的地方時,為了照顧兒女生活、解決兒女學習費用而忘我的生活場景,字里行間充滿對母愛的贊頌和感恩之情,催人淚下。同時,作文競賽活動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競賽中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長,因而多數人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和工作一般比沒有比賽的情況下好得多。小學生更喜歡表現自己。開展競賽活動,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水平和文章質量。
總之,培養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是指導學生作文邁向成功的基點。
參考文獻:
孫建龍.小學寫作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