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yǎng)應該是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重視朗讀是重視語文學習的表現(xiàn),指導朗讀和示范朗讀也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的體現(xiàn)。學生和老師這一對教學的矛盾體應該共同努力提高朗讀水平,進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水平。
關(guān)鍵詞:朗讀;小學語文;策略
小學語文基礎教學對于小學生未來的語文思維和語文學習能力產(chǎn)生重要影響,朗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卻越來越不受重視,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朗讀教學。本文通過小學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市場調(diào)研以及相關(guān)資料,全面分析目前小學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措施來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朗讀的教學質(zhì)量,旨在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
一、 小學朗讀教學的困境及對策
小學語文“讀”是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新課改實施以后,對于讀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各個階段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是指讓學生運用普通話準確地、富有情感地把文章念出來,通過語言和藝術(shù)化的聲音表達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小學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的年齡比較低,認知比較少,個性鮮明,但是小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且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是學生主要模仿的對象。因此,要想切實地提高朗讀教學的效果,小學的語文教師,還需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首先我們可以示范朗讀,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其次朗讀形式要多種多樣。“三分文章七分讀。”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設計好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如在教學《憫農(nóng)》時,學生讀熟后,再結(jié)合圖片與自己的感受就可以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并學會運用到生活中,如:看到有的同學浪費糧食,孩子們就會用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教育他珍惜糧食。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通過語言的訓練、詞匯的積累和情操的陶冶有效地提高朗讀教學質(zhì)量,進而為整個語文教學效果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策略
1. 朗讀教學中給學生留充足的朗讀時間
小學各個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識結(jié)構(gòu)有一定差異,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內(nèi)容合理安排朗讀,確保每堂語文課上能夠給學生留充足的朗讀時間,學生們可以完整、透徹地讀完課文內(nèi)容,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結(jié)合課文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標準、規(guī)范的朗讀,盡量做到吐字清晰、讀音標準,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朗讀習慣和技巧。如初讀課文時,我一般讓學生讀兩三遍課文,讓學生充分與課文對話;品讀課文時再結(jié)合理解指導學生讀出情感。
2. 教材的內(nèi)容編輯盡量貼近學生的認知
小學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材在編輯過程中要盡量貼近學生的認知,利于學生們更加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老師在朗讀教學中要注意如果是學生理解有難度的課文,老師應先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學生們能夠理解文章主要思想和表達意義后再進行朗讀,這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和能力。比如我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中,指導學生讀“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一段時,先引導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并出示圖片加深理解,讓美麗的畫面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再抓住“任何”、“家家戶戶”“花的海洋”來理解“山陰道”“應接不暇”,使學生理解到季羨林先生在德國大街所看到的“奇麗”的景色。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讀得入情入境,使人如臨其境。
3. 老師要正確處理課文講解和朗讀的關(guān)系
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包括老師對課文的講解以及學生自己朗讀理解兩部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處理好課文講解和朗讀的關(guān)系,課文的講解屬于基礎內(nèi)容的講解,起到輔助學生朗讀理解課文的作用,學生自己朗讀能夠幫助記憶課文知識和內(nèi)容,因此老師在課堂語文教學中不應該占用大部分時間作講解,應該留給學生們更多的時間來朗讀課文,朗讀課應該滲透到語文的日常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上的語文資源進行朗讀教學,且在朗讀方面老師應該在學生們朗讀前作正確的示范和指導,培養(yǎng)學生們的朗讀技巧和能力。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抓住“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這一句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根據(jù)不同的目的,讀出不同的感受:強調(diào)“這是中國人修的”時,要重讀“中國人自己”;強調(diào)“這是第一條鐵路”時,要重讀“第一條鐵路”;強調(diào)“詹天佑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時,要重讀“一定要把它修好”;強調(diào)“修不好的后果”時,要重讀“不但”“還會”這些關(guān)聯(lián)詞。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逐步形成朗讀的技能,同時也把朗讀的時間還給了學生。
4.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語感
朗讀是提高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那么,語感是什么呢?它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感性經(jīng)驗的沉積,是從長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習得的。因此,培養(yǎng)語感要持之以恒,而且,死記硬背精彩的語言片段和語文教師的課堂講授都很難獲得語感,只有靠自己不斷地反復誦讀、品味才能掌握。
朗讀訓練是豐富學生想象力的重要教學方式,一篇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用和諧的音節(jié)、飽滿的聲調(diào)讀出其渾厚的意境,鮮活的畫面,加上聯(lián)想與創(chuàng)設,這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文字再生動傳神,語境再優(yōu)美感人,謀篇再合理巧妙,那都是靜默不語的、冷冰冰的白紙黑字,而只有大聲而流暢地讀出其神韻,再配以合乎情理的想象,才能夠身臨其境。而且反復朗讀,意境感就會越來越強烈,想象力也會隨之越豐富,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讀出文章的情感意味。
所以,教師在朗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正確理解朗讀的意義,朗讀并不只是讓學生將課本中生澀的文字,轉(zhuǎn)化成語言表達出來,而是讓學生用情感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文意,把握句式,整體感知,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聲情并茂地呈現(xiàn)出來。這個過程就是提升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體味課文思想。
作者簡介:
茍永軍,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河畔鎮(zhèn)下中灘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