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傳莉
【摘要】介紹了圖書漂流活動的閱讀方式以及它在世界和中國的發展狀況,分析影響圖書漂流的內外因素。闡明高校圖書館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的重要意義并對圖書漂流的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圖書漂流 圖書館 發展模式
如果有一天,你在公園中的長椅上,咖啡廳的角落里拾取到了一本貼有標簽的書,標簽上注有:“我是一本漂流四海的書,既不屬于你也不屬于他。希望我與你相伴,期待你幫助我繼續我的美好旅程”等文字的圖書后,希望你在欣喜之余,閱讀完這本書后,別忘了以同樣的方式,把這本幸運的書繼續投入茫茫人海中。如果你愿意,可以隨書附贈你的閱讀收獲。這就是風靡歐美各國,在我國也日益發展壯大的“圖書漂流”活動。
一、“圖書漂流活動”的現狀
圖書漂流活動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人們將自己讀完的書,貼上特定的標簽,隨意放置在公共場所,無償提供給拾取到的人閱讀,拾取的人閱讀之后,再以同樣的方式,將該書投放回公共場所。沒有借書證件,不需要支付押金,這種自覺自愿的閱讀共享方式,直到互聯網的出現才得以廣泛普及。
2001年4月17日,美國人Ron由兒時的“漂流瓶”游戲得到靈感啟發,建立了第一個圖書漂流網站(www.BookCrossing.com)。這是一個以圖書為載體的社交網站。管理者號召讀書人將自己喜愛的圖書連同閱讀體會一起投入到茫茫人海中,整個過程就像是“漂流瓶”游戲一樣,充滿了浪漫和神秘的色彩。管理者為每一本投漂的圖書都賦予了特殊的身份和意義,通過圖書可以跟蹤和連接每一位讀者的信息,從而達到閱讀和社交的雙重目的。
中國的圖書漂流起步較晚,200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把三本暢銷書——《遍地鬼子》《革命,革命了》和《受活》進行漂流,拉開了我國圖書漂流的序幕。中國圖書漂流網(www.tspl.cn)的創建者Laow和Jane在瑞士旅行過程中第一次拾獲了一本漂流書,有感而發創建了該網站。借助互聯網,這一活動迅速推廣開來。很多圖書館、出版社和文化機構相繼策劃舉行了圖書漂流活動。其中,2005年11月2日,首個國內高校福州大學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福州大學圖書漂流協會正式成立,隨著圖書漂流活動影響力的不斷加深,很多高校圖書館也陸續建立自己的圖書漂流站。由于高校以年輕人群體為主,對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接受力都比較強,圖書漂流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在校園內蓬勃發展起來,其勢頭和效果遠遠高于社會上的圖書漂流活動。
二、影響高校圖書漂流活動的因素分析
高校圖書館的館藏圖書閱覽和圖書漂流活動中的圖書閱覽雖然都是以圖書為載體,但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
1.讀者的誠信問題
高校圖書館館藏圖書的借閱是建立在嚴格的制度約束基礎上的,圖書借閱需要讀者辦理借閱證件,圖書不及時返還超期借閱要罰款,甚至影響到無法順利拿到畢業證,圖書借閱過程中的誠信問題由于嚴格的外在監督與控制,所以失信的現象并不嚴重。但是同時,館藏圖書的借閱,由于服務對象在時空上和形式上的單一,不同讀者對同一本書的閱讀體會缺乏彼此間的交流溝通。
圖書漂流活動傳遞知識,傳承文化,傳遞公德和誠信,對每一位參與者提出的是“誠信悅讀”的期望。圖書漂流活動中圖書的閱讀是建立在信息共享,彼此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完全是讀者自發的,依靠個人道德維系圖書的傳遞。活動組織者的初衷是心懷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開展這一活動的,但是對于閱讀者來說,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是對閱讀者自身素質的嚴格考驗。圖書漂流的傳遞過程是隨意和無法人為控制的,活動對參與者沒有硬性的制度約束,缺少外部的監督與控制,更多的是依賴于參與者的自覺自愿和彼此間潛移默化的影響。漂流的圖書就像是一張人性試紙,全程都在檢驗著每一位參與者的誠信度。如果有其中任何一位參與者將投漂的圖書據為己有或者不幸被拾荒者拿走,那漂流活動就此中斷。事實上,據不完全統計,很多漂流網站的圖書都出現過斷漂的現象。所以如果要保持圖書漂流活動長久的生命力,參與者的誠實守信是至關重要的。
2.現實的閱讀環境
2015年4月23日,第1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閱讀率為58%,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以色列人人均每年讀書64本,俄羅斯人55本)。統計顯示的結果非常令人汗顏,國內民眾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加大以及娛樂形式的多樣化,讓國內很多民眾逐漸放棄了紙質圖書的閱讀,在青年群體中產生了很多的“手機控”。在這樣蒼白的閱讀現實面前,極具理想主義色彩的圖書漂流活動雖然形式新穎獨特,但是想要廣泛普及開展似乎也是一種奢望。國內最早建立的“圖書漂流網站”發展到現在,注冊會員才3000多人,在漂圖書不足萬本。反觀國外,截至2015年,BookCrossing已遍及132個國家,有1017709位“Bookcrossers”參與活動,在漂圖書9041949本。如此龐大的參與群體和圖書數量是國內目前的圖書網站很難實現的。
3.傳統觀念的影響
國外圖書漂流活動開展紅火的國家一般都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他們信奉與人交流共享自己的書籍是對他人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只有這種樂于分享彼此信任的開放性態度,才能使得圖書漂流活動如火如荼地成長壯大起來。
反觀國內,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人的學識水平是可以用藏書來衡量的,讀書人喜歡藏書,甚至有“讀書人竊書不為賊也”的說法。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藏書情結一時半會很難被打開。而要實現圖書漂流,前提必須是讀書者愿意拿出自己的藏書與人共享。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基于各種擔心,不情愿投漂自己心愛的圖書,擔心會被截留。所以,在高校中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如果想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改變學生讀者的思想觀念,培養與人共享彼此信任的思想是關鍵。
三、高校圖書館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的意義
1.創新閱讀方式,促進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endprint
吉林大學社會學教授田毅鵬認為,“圖書漂流是一種資源共享,它為個人的私有資源賦予了公共性的特征,使人們在傳遞圖書的過程中發生互動關系,為豐富現代的公共生活提供了借鑒”。圖書在讀者手中被重復利用的次數越高,圖書的使用價值實現度也越大。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內傳遞知識信息的場所,通過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為讀者搭建好書共分享的交流平臺,讓館藏資源得以最大化的傳播和使用,這也是圖書館的職責所在。
2.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德,促進高校道德風尚建設
圖書漂流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分享,同時也是對讀者誠信的挑戰和個人素質的檢閱。由于缺乏硬性的制度約束和外在監督,所以閱讀者的道德素質在活動過程中面臨嚴峻的考驗。從最初的不愿將個人圖書投漂不自覺產生的防范心理,甚至認為自己不講誠信也猜疑別人會失信,到漂流過程中因為個人的喜好而將圖書據為己有導致圖書斷流,或者閱讀過程中對圖書的愛護不佳導致圖書的破損無法漂流,這都是當今社會一些人的誠信缺失。開展圖書漂流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樹立嚴格的自律意識。
3.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促進高校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廣大師生共同創造了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事物,校園文化體現了高校師生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與情感追求。高校圖書館引導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將閱讀理念和道德觀念的提升作為一種無形強大的力量,逐漸滲透到高校由內到外的方方面面,長此以往,讓每一位師生將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認為讀書是一種豐富的精神享受。潛移默化中凝結了校園內大多數師生的積極思想和行為習慣,會深刻地影響后來者,并使之很快融入校園文化氛圍中,進一步形成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并代代相傳,形成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激勵和鼓舞著每一位在校生。
四、高校圖書館開展圖書漂流的策略
1.圖書漂流和圖書捐贈相結合
高校中的教師和學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圖書借閱群體。教師因為教學科研的需要,學生因為各種考試的需要,都會帶來大量的文獻資源的更新和淘汰,在高校中這些被淘汰掉的圖書具有很高的再利用價值,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圖書漂流活動有很好的前景。圖書漂流提高圖書閱讀率的同時,更為喜歡讀書的人節約了大筆的購書費用。
2.圖書漂流和閱讀活動相結合
圖書館作為高校中的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傳播知識提供服務的場所,是培養高校學生信息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學術性、非盈利的公益性機構。基于圖書館所具有的自身優勢和自身所承擔的任務,理應成為在高校中開展“圖書漂流”的活動主體。圖書館應在更高層面上思考如何構建文化校園,提升廣大讀者的閱讀理念和閱讀興趣,促進和諧校園的發展,以提高廣大師生員工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提高文明素養。高校圖書館可以聯合學生社團在圖書館、教學樓、宿舍、餐廳或者自習室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由圖書館統一制作漂流標識對漂流圖書予以登記,同時為了讓每個參與圖書漂流的讀者能了解所選圖書的漂流信息,獲取圖書并參與閱讀的人需要盡義務在每本閱讀過的書上添加上圖書漂流號碼,同時撰寫關于這本書的閱讀經歷或者心得體會。目的是讓下一位接受傳遞的人能更好地了解這本書的內容,促進讀者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成立讀者俱樂部,讓讀者間的交流更為直接暢通。
比如,2011年12月,清華大學圖書館與清華大學“好讀書”協會聯合舉辦“書香漂流,誠信悅讀”圖書漂流啟動儀式。設置漂流島,設計漂流Logo和漂流簽,制定漂流的具體方法和規則,以直觀的方式為讀者詳細解讀“書香漂流,誠信悅讀”圖書漂流的涵義。同時,呼吁各位同學要愛護漂流書籍,希望每一位持漂人都可以將書籍轉漂出去,并與同學們共同分享書籍,通過“讀者在書中旅行,書在人群中旅行”這一理念,放漂圖書,分享讀書的快樂,分享誠信帶來的文明風氣。
3.圖書漂流和宣傳報道相結合
“酒香也怕巷子深”,圖書漂流作為共建共享的新生事物,圖書館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圖書漂流的閱讀方式,在校園內營造“漂書、讀書、愛書”的文化氛圍。圖書館網站可設置圖書漂流信息港,建立以讀者為核心的圍繞資源自主參與建設的交流平臺,改變過去圖書館只負責向讀者推薦書目的單向服務,調動讀者的積極性,開展互動性和參與性強的活動,向讀者推廣圖書漂流的相關信息,積極鼓勵廣大師生參與圖書漂流,分享閱讀體驗;拓寬投漂圖書來源的渠道,廣泛聯系出版社、書店,動員每一位讀書人積極參與圖書漂流;利用院報、網站、宣傳欄和廣播臺加大對圖書漂流活動的宣傳報道,擴大影響力。圖書館作為推廣閱讀的服務部門可以扮演牽線搭橋的角色,通過籌劃相關的活動,加強與外部的聯系溝通,使得圖書漂流活動更具規模化和常規化。
4.圖書漂流與長效管理機制相結合
圖書漂流是具有濃厚理想色彩的新鮮事物,更多的是依賴道德呵護維護其正常運轉。由于每一位讀者的道德水平和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圖書漂流活動開展初期,給予必要的制度化約束,才能保證其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度的約束逐漸形成良性循環機制。比如,建立讀者自治,由圖書館牽頭,成立專門的管理委員會,制定相關的活動細則,由圖書館志愿者組織負責活動的開展,確立讀者參與管理的地位;加強輿論的監督,呼吁大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互相監督誠實守信,倡導文明讀書的閱讀理念;不定期開展“漂友”讀書心得交流會、“漂友”讀書報告會、閱讀心得評選等。
五、結語
圖書漂流,漂流的是知識,留駐的是文明。圖書館積極倡導廣大師生參與圖書漂流,廣大師生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漂流環境和閱讀氛圍,讓知識流動成為和諧校園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楊祖逵.圖書漂流活動對公眾閱讀行為的影響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6,(05):63-64.
[2]馬志杰.高校圖書館“圖書漂流”發展模式與策略研究[J].科學管理,2011,(11):72-73.
[3]王舒,陸霞.高校圖書館開展圖書漂流活動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06):65-66.
[4]劉穎,董紅霞.圖書漂流再思考[J].圖書館學刊,2012,(03):76-78.
[5]羅愛靜,崔巧靈.另辟蹊徑的閱讀方式--圖書漂流淺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02):70-71.
[6]王士卿.試論和諧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8,(01):91-92.
[7]曾蘇.圖書漂流在我國的發展[J].情報資料工作,2007,(05):60-62.
[8]謝子娟,彭明抱.淺談高校“圖書漂流”的育人功能及其完善建議[J].科技信息,2008,(10):2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