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瓊+張小虎
摘 要:詩歌的教學要在潛移默化間慢慢熏陶,老師要為孩子們開啟興趣之窗,讓孩子借助想象自己去探尋詩歌靈動的景物畫面。在輕輕吟誦之間,去觸摸詩歌的“心跳”,去揣測作者的情思,去懷古去詠今。讓詩歌如一泓清泉靜靜地淌進孩子們的心田,讓孩子們能聞其香品其甘甜。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培養興趣
中國的詩歌緣起于《詩經》從開始的一泓清泉到后來唐詩的溶溶流川,文人墨客的文學情懷和志趣無不一一投射其中。一篇篇絕美的佳作讓人嘖嘖稱贊,詩歌折射出的高雅意蘊,若非等來個“知音”則無以摹其貌聽其言懂其聲。詩歌的“美”似一曲曲天籟,娓娓道來透著靈光。它所描繪的風景、人物傳神清新,有時幾個簡單的意象湊在一首詩里便有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由眾多意象構建的詩歌意境婉若帶你來到了世外桃源,讓你發現原來詩歌里別有洞天。詩歌教學涉獵的問題還很多,我只能以一個初涉者的眼光,來分享我日常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注重詩歌朗誦指導
詩歌的朗誦要聲情并茂剛柔相濟。既重聲韻之美又重背景音樂的氣氛烘托。朗誦是基于書面語言的有聲藝術,朗誦往往能給靜態的書面語言以充沛的活力,使得靜態的文字從紙面上站立起來,有了靈魂,有了感情,有了聲音,有了色彩。教師在指導詩歌朗讀過程中自己要先將情、言、聲、義融為一體。以激動人心的聲音,濃郁、強烈的感情朗誦詩歌,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以此引起學生的共鳴。老師要先進入情景,理解詩歌中展現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憎悲凄,通過對聲音及語速的處理把不同詩歌用高低不同、強弱有變、或輕或重、或快或慢的語調誦讀出來。詩歌講求音韻之美,押韻和平仄讓詩歌似清靈的音樂自詩人的心底淌出。雖然詩歌是個“老古董”,但幾行漢字經典堆砌而成的詩歌絕唱,輕輕吟誦間它似音符在跳動,似天籟空靈絕美。
二、注重詩歌“形”與“神”的教學
教學詠物詩時應注重詩歌意象不側重于描形而注重于傳“神”的特殊用筆。高爾基說:“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種材料,就是聲調、色彩和語言的一種結合體,它賦予藝人的創作以一種能影響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就是一種力量,能喚起人對自己的創造才能感到驚奇、自豪和快樂。”在詩歌創作中,詠物之作往往既注意物象的形,又注重物象的神。往往短短的詠物詩里形神兼備側重描摹物之神韻。詠物詩有時詩人匠心獨運,詩歌在描摹外形時賦予外形以脊骨,讓詩歌解讀過程中它描摹的形可觀可感,而揣摩蘊含在詩歌之后“煙籠寒水月籠沙”般的物體的神韻就顯得有些困難。似乎非要經歷一番抽絲剝繭才能顯出真神來。老師在教學詠物詩時要抓住詠物詩的這一特點,像剝洋蔥似的一點一點引導孩子去感受詠物詩里和我們“捉迷藏”的物象原神。
三、尊重孩子們對詩歌的個性化解讀
畢竟詩歌輝煌的年代與我們現在的孩子相距甚遠,讓孩子們去領悟詩歌描繪的那個年代的風情景致,孩子們畢竟缺少感性的認識,尤其是一些田園詩,詩歌里描述的山山水水似乎在天上,人間那有幾回聞?詩歌營造的意境本身帶著股仙氣,在大都市鋼筋混凝土包圍下成長的孩子,想要進入茶馬古道的塞外、如癡如醉的秀山麗水之間是有困難的。那么孩子們解讀詩歌時冒出來合乎情理,符合詩歌意境的想法是值得尊重和推敲的。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萬紫千紅總是春。”有時孩子們極富個性色彩的詩歌解讀也會讓老師刮目相看、大吃一驚,老師要做的就是和學生分享這種解讀。比如教學楊萬里的《小池》一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孩子們討論了詩歌的大意,詩中描繪了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蔭、幾片小荷葉、一只小蜻蜓,這些新鮮活潑的景物孩子們很是喜愛。個別孩子提議:“老師春暖河開時我們也去這樣的池塘邊玩吧!中山公園就種荷花,也有蜻蜓。”當然老師暫時不能達成孩子們的愿望,可以建議孩子們讓爸爸媽媽帶他們去。班里的李×是個小畫家,她舉手提議:“老師我覺得這首詩像我看過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我覺得可以結合詩歌想象詩歌里描寫的畫面把它畫下來。”孩子們都很贊成她的提議,我也覺得這點子好,留給孩子們的家庭作業就是根據詩歌內容畫一幅畫。第二天當作業打開時,我大吃一驚。孩子們發揮靈動的想象,手中的油彩賦予了這首詩歌新意,一幅幅孩子捕捉到的瞬息靈動的畫面讓我欣喜。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學詩歌的點滴積累,詩歌的教學要在潛移默化間慢慢熏陶,老師要為孩子們開啟興趣之窗,讓孩子借助想象自己去探尋詩歌靈動的景物畫面。在輕輕吟誦之間,去觸摸詩歌的“心跳”,去揣測作者的情思,去懷古去詠今。讓詩歌如一泓清泉靜靜地淌進孩子們的心田,讓孩子們能聞其香,品其甘甜。一言以蔽之,詩歌教學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