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琴
摘 要:農村幼兒園有著豐富的自然教育資源,為幼兒園豐富美術教育活動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鄉土資源,活用鄉土資源和大自然空間,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打造農村幼兒園特色美術教育,激發他們創造美的情趣。
關鍵詞:鄉土資源;美術教育;開發和運用
一、如何開發鄉土資源
材料是美術教育開展的重要工具,農村的各類農作物、花草、石頭、泥土、沙子、樹枝、樹葉等,它們均是農村孩子的天然玩具。這些隨手可得的資源孩子們既熟悉又新奇,他們貼近幼兒的生活,容易喚起幼兒創作的欲望和激情。針對如何收集具有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的問題,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了收集活動。
一是鼓勵教師有針對性地收集和創作本土材料,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把收集的材料分成:沙石類、植物類、昆蟲動物類、勞動工具類、和其他廢舊日用品類。讓教師積極參與到創作活動中,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大膽的造型和裝飾,并相互交流、研討,擴展活動思路,明確收集的多種途徑。
二是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通過參觀幼兒園,欣賞一些教師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手工藝品和玩教具,觀看孩子的創作活動,了解各種自然資源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及再造性功能。在家長會上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自然材料對幼兒進行美術活動的重要意義。開展親子創作活動,讓家長利用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進行藝術創作,不僅激發了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和收集材料的積極性,也讓家長和孩子成為自然材料收集的主角。
二、鄉土資源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確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觀念,根據自然材料的不同形狀、顏色等特點,充分調動幼兒生活經驗,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對材料進行巧妙的改造、組合。進行“因材施藝”的藝術構思和創作。鼓勵每個幼兒展開豐富的想象,積極動手,同時教師要教會幼兒撕、剪、貼、拼、畫等基本的操作技能,為幼兒開展美術活動打下基礎。
在美術教學中,各種收集材料都可以拿來應用。李×拿著一塊有彎曲紋樣的石頭,若有所思地翻轉著,最后她畫成了一只天鵝,彎曲的紋理就像是天鵝的翅膀,形態逼真。王×把一塊近似三角形的石頭,畫成了一只小狗,栩栩如生。隨手可得的泥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美術游戲材料。孩子們在拍、捏、壓的過程中,借助瓶蓋、樹枝、磚塊等把泥巴變成各種自己喜歡的物體。如用泥條做成桌子、凳子,用泥球和泥條組成獅子、小鳥、小狗、毛毛蟲,用泥球做成糖葫蘆、葡萄、花朵,還制作了各種點心、糖果、餃子等。“自然材料”與“美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中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
我們當地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是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絕好素材。在種子奇遇記主題活動中,孩子和家長共同收集了各種種子:豌豆、扁豆、蠶豆、黃豆、紅豆、熊貓豆、綠豆、黑豆、麥子、南瓜籽、胡麻籽、玉米、蕎麥、谷子等。當形態各異的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可高興了,他們互相交流、互相介紹,不時發出幾聲贊嘆:“黃燦燦的谷子給小雞做羽毛顏色真合適。”“豆子的種類真多,好漂亮!”“用黑豆做眼睛像真的一樣!”從孩子的互相交流和介紹中,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作欲被激發出來。我們在美工區投放了各類種子,鼓勵孩子們在晨間活動和區角活動時間玩一玩、貼一貼,一幅幅漂亮的種子貼畫展現在孩子面前。有客人來參觀或者老師去欣賞,他們就會自豪地講個不停:“那幅漂亮的房子是我貼的。”“我做的三只小雞在草地上捉蟲子。”蔬菜也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有形狀奇特、大小不一的土豆,有綠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青色的蠶豆與毛豆、紅色的番茄、白色的蘿卜、帶刺的黃瓜等,都是孩子們創作的好材料。在孩子們眼中,這些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動活潑的物體。同時我又為孩子提供了火柴、牙簽、橡皮泥、珠光片等一些輔助材料,在孩子想象的基礎上,讓他們與材料互動。幼兒自己探索并使用工具與輔助材料將蔬菜制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如孩子想象出用大大小小的土豆借助牙簽拼出長頸鹿、熊貓、小豬,用白蘿卜做的小老鼠,毛豆夾、豌豆夾做的小船等。我把幼兒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區的各個角落,他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多彩多姿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興趣,他們動腦又動手,創作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提高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藝術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
總之,農村的鄉土資源,為開展美術活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物質基礎,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只要教師在貼近幼兒生活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幼兒思維的創造性、操作的積極性、參與的主動性,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并讓孩子在愉悅寬松的環境中與材料積極互動,我們的孩子將會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麗麗.從課堂作品到基于自然的生長,對利用農村自然物開展幼兒美術創作活動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3(3).
[2]袁娟.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支持幼兒自主學習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