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幸民+連曉波+石玉
摘要:福建省有著歷史悠久的“海絲文化”,挖掘閩臺旅游業的優勢,建立閩臺旅游業與福建文化創意產業有效的互動發展策略,樹立產業邊緣衍生新的形態,營造良好的多重增值效應。有對于推動閩臺經濟發展和擴大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力,對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海絲文化”;閩臺旅游;文化創意;策略研究
1877年普魯士學者里希特霍芬教授將陸路通道稱為“海上絲綢之路”(Silk Route),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同,后來海路則被稱為“絲綢之路”。對比閩臺兩地相似相近乃至相同的家鄉方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飲食習俗等,可以看出“海絲文化”對于閩臺文化傳承的直接性。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2012年頒布《關于進一步推動福建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在財政稅收、金融信貸、土地使用、市場準入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一、關于閩臺旅游業發展
福建省是海峽西岸旅游經濟產業區的主體,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浙贛等內陸腹地貫通,具備獨特地域旅游優勢、人文優勢。福建省通過積極開展先行先試,兩岸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力度逐步加大。閩臺都有豐富而深厚的海洋性文化資源,尤其是宋元時期泉州港成為國內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海外貿易推動了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將福建盛產的陶瓷、漆器等遠銷日本、朝鮮,甚至遠到非洲。
二、關于文化創意產業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領域的一個熱門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被業界稱為朝陽產業,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并產生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將文化和創意融合形成新的的產業,從而創造經濟價值。
(一)地緣優勢
福建省位于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鄰近港澳,地處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圈之間,獨特的地緣優勢給福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助力作用,尤其是閩臺文化同源、民俗相近、語言相同,福建借鑒臺灣等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與模式有著地理優勢,加快與臺灣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文化態勢。
(二)文化資源較為豐富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資源豐厚,題材豐富。五千年前,人們創造了可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福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著優越的條件,閩北武夷山的朱子文化,閩南廈漳泉的海派文化,莆仙地區的媽祖文化、閩西客家土樓文化等一大批有待開發的豐富題材,近年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交流合作較為密切,在廈門舉辦的海峽兩岸文博會就是最好的平臺窗口,臺灣展位約占全部展位的1/3,僅文博會開幕當天,合計簽約項目39個,總金額達54.59億元,事實證明,海峽兩合則兩利,合則雙贏。
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豐富了閩臺旅游業的內涵和外延
文化創意產業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對閩臺旅游業具有革命性的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等特征,為閩臺旅游業注入持續的生機和動力,并豐富其內涵和外延。
(一)閩臺旅游業完善產業鏈條
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從多方面進一步延伸閩臺的旅游業的產業鏈條:文化創意產業可與旅游產業鏈各環節滲透與融合,使旅游產業鏈的上游研發和下游銷售渠道更具創造力。以某個文化創意產品本身作為旅游核心吸引物,帶動支持產業群、配套產業群和衍生產業群,主動與交叉產業融合,構建跨越各個產業部門的多層次旅游產業鏈,構筑旅游產業價值體系,例如臺灣墾丁音樂節就是典型案例,每年春假期間舉行,吸引大量的游客量,提供創作音樂團體或個人發揮的舞臺并帶動年輕族群愛、和平、自由等精神,為墾丁地區帶來了龐大的觀光商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閩臺旅游業提升整體競爭力
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了著名的鉆石理論。認為某一產業是否形成競爭力,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以及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他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初級和高級生產要素。高級生產要素中包括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機構等。目前從事旅游行業一線員工整體素質有局限性,文化創意設計人員的加入有助于擴大人才隊伍和碰撞思想火花。福建方面可通過臺灣引進當地及外國優秀的創意團隊,提高旅游行業品質與整體競爭實力。
四、閩臺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策略分析
(一)發展區域特色的創意旅游
立足閩臺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互融合的切入點,是促進二者融合互通的關鍵。隨著體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創意的需求越來越大,創意旅游尤為重要,創意旅游是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學習旅游目的地國家的地域文化或技巧的旅游產品;創意旅游者通過參與旅游互動集會,結合專業特色,融入當地居民,進一步體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圍。充分挖掘閩臺地域民俗技能、知識、傳統以及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并結合以創意因子,提升旅游吸引物系統,提供滿足游客多方面、多層次精神需求的創意旅游產品。
(二)打造創意性的閩臺文化旅游產品體系
閩臺旅游業尤其是福建旅游業長期處于粗放型增長模式,導致其逐漸喪失了地緣及政策優勢。應當堅持對“海峽旅游”品牌的塑造,著重增添產品體系的創意性,要對最有影響力的文化資源進行重點扶持、集中開發,采用新載體、新視角、新手段拓展閩臺文化發展空間,探索新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形式,凸顯“海峽旅游”品牌形象。
(三)加快培養和引進“旅游 + 創意”復合型人才
閩臺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發展,需要一大批既懂旅游又熟悉文化創意的復合型高級人才,人才是推動二者盡快融合發展,并發揮協同效應的決定性力量。閩臺兩地的教育部門和培訓機構需要加快制訂“旅游 + 創意”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政策與計劃,整合旅游與文化創意相關學科,提高一線從業者旅游業或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知識,提高服務水平、溝通技巧及應變能力等素質。
(四)構建閩臺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協作發展的平臺
閩臺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互動的先行試點,必須從搭建良好的政策平臺開始。平臺的建設需要從法規及政策扶持、資本投入、組織協調、信息共享、機制保障、對外宣傳等諸方面著手。要大力爭取中央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賦予閩臺合作更開放、更優惠的政策。成立由閩臺文化、旅游、財政、勞保等部門組成的旅游工作組,統一協調解決閩臺旅游業與文創產業在互動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閩臺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互動發展對于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和擴大海上絲綢之路有著積極影響,未來福建將通過傳承兩岸文化,推動產業聯動,逐步成為臺灣產業轉移、產業鏈對接和物流中轉的重要基地,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振良,李玉昆.略論海上絲綢之路與泉州[J].福建省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
[2]曲玉維.徐福: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啟者[C].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3]李金明.月港興衰對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借鑒意義[EB/OL].人民網http://fj.people.com.cn/n/2014/0821/c337006-22061483.html.
[4]何振良.略論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開發[J].閩南文化研討會,2003.
[5]陳水德.“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互動傾向[J].閩都文化研究,2004.
[6]施舟人.“海上絲綢之路”與南音[J].“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