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邱梅
摘 要:一年來,我校在課堂教學中大膽改革與創新,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交流、指導、練習、反饋”的新課堂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等方面效果顯著。
關鍵詞:新課堂;新模式;語文教學;實踐效果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和課堂的主宰者,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能力得不到培養,個性得不到發展。為此,我校遵循新課程標準原則,在課堂教學中大膽改革與創新,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交流、指導、練習、反饋”的新課堂教學模式。一些老師聽課后的感受是:這一屆的初二比上一屆初二的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強得多,有自己的主見,敢說,課堂上有活力。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重視學生活潑主動地學習,更重視學生的成功與發展,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學生課前充分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因此教師要認真備好預習學案,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如何去預習,而不讓它只流于形式。所以我們在設計預習學案時要注意學生的層次性,有梯度地設計出預習題目,不但從預習目標、預習重難點、預習的內容上去設計,還從學法上去指導。比如,預習“誦讀欣賞”中的詩歌時,首先要指導學生去反復朗讀,再介紹相關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知識,兩者結合,使之從中體悟出詩人的思想感情。現代文預習也同樣,扣住文本,補充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識,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題目,讓學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設計一些“預習收獲”“本課疑問”等環節,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種心智技能,在“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完成預習學案這一環節就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因此,在老師的一步步攙扶之下,由課內的閱讀引向課外的閱讀,由課內的自學引向課外的自學,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走會跑,從而丟開“老師”這個拐杖,達到“自能讀書”的境地。
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指出:大腦思考必須有動機,思維動機一般分為內因、外因兩個方面。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疑難問題產生懸念,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并打開思維的門扉,這就是他們的內因。我們都知道,內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所以他們帶著疑問進入課堂,在小組交流過程中產生思想的碰撞,在與別人切磋討論中使自己的見解得以修正或完整。例如,學生在預習《沙漠里的奇怪現象》時,必然會有疑問:“沙漠里都有哪些奇怪的現象?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反復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應該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課堂上教師的進一步追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學生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但由于學生年紀輕、閱歷淺、知識單一等原因,一下子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循序漸進,要根據文本的內容,針對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尋找有利于激發他們興趣的“敏感點”來做文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興趣,學習自然有動力。還愁話不會說,文章不會寫,成績不能提
高嗎?
三、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語文是工具性學科。葉圣陶先生說:“只有讓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才算對于極大地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份內的責任。”要使學生掌握這個工具,就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采用無限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能力得到更多的發展。而新課堂教學模式在提高課堂效率上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通過學生的預習,課堂的交流,教師的指導,減少了時間的浪費,增加了課堂的容量。最后輔之以練習,既可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可以對本節課的知識加以拓展、延伸。練習設計要注意靈活多樣,饒有趣味,使學生在緊張之余輕松一下,在活潑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不講,學生經過討論交流能夠掌握的不講,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為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全面發展搭建很好的平臺。
新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以來,培養了一批善于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且具備較高素質的學生。由于積極創設各種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創造學習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夠真正與教師、文本形成共鳴,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與教師、文本、作者平等對話的平臺,學生能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思維得到啟迪,情趣得到熏陶,個性得到張揚,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具有很強的發展后勁,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德高.淺談新課程改革中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教育,2017(2):71.
[2]鄢鄧云.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6(10).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