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
摘 要:分層教學模式是在新課程改革因材施教的大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科學、恰當地在每一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與指導,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高,也就是常說的“跳一跳,夠到桃”。而隱性分層教學是相對于傳統顯性分層提出的。隱性分層能夠更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對于初中數學課堂上的隱性分層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拋磚引玉。
關鍵詞:初中數學;隱性分層;課堂教學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況是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的幾十名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正視并認真對待的。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在傳統“一刀切”“滿堂灌”“齊步走”的教學做法下,學生之間兩極分化嚴重。有些學生,基礎扎實,能力強,成績好;而有些學生則恰好相反,基礎薄弱,能力弱,成績落后;還有一些夾在中間,成績中等的學生。雖然兩極分化的現象明顯,但是教師卻很少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教學模式的調整,只是零散地提高優生的作業難度,或是給一些后進生開小灶,補課,然而這樣做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必然會導致兩極分化的現象。可見實施分層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但如果我們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簡單按照學生的成績把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那必將會傷害到部分學生,尤其是中等學生和后進生的自尊心,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影響分層教學的效果。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隱性分層,只要教師心中有數即可。
那么,在初中數學的實際教學中,如何實施隱性分層教學呢?
一、隱性分組,弱化學生之間的差異
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為有了小學的知識基礎,在初中就會顯現出在認知發展、認知風格和智力發展上的差異,這些差異都直接反映在學生的學業水平和成績高低上。面對學生的不同“成績”,教師要認真分析,充分認識,承認并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分組。注意要采用隱性分組的方式,避免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形成“好差”之分。那么,在操作中,如何才能做好隱蔽工作呢?我通常會在秉持“強強競爭”的原則下,將拔尖的同學劃分開,以其“人緣競爭”的方式,采用“找朋友”的自主結對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這位同學的印象,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參加不同的學習小組。對于其中選擇不是很恰當的地方,教師要巧妙地疏通并安排,切不可讓學生感覺自己是被“剝離”的。這樣自主形成的小組形式,不僅團結,互助性更強,而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熱情會更高,更重要的是在無形中將學生分層,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隱性施教,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
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劃分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接下來,就是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分層的教學。首先,教師要設計分層教學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教學所能夠達到的層次也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教師在課前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情感、態度、知識和能力方面做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問題。如,對于學困生可以提問一些基礎性的問題,而對于優生則可以提問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創新性的問題等,以便在課堂上兼顧每一位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實施分層教學活動。隱性分層教學的重點就在于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在整個“大面”上做到統一教學,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又要在個別的“小點”上做到分層教學,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接住老師“拋出來的球”。所以,我在這一方面會在課堂上進行難易結合的教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當他們在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時,就會產生喜悅的心情和積極的情緒,會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學習,從而更上一層樓。最后,教師要巧妙利用分層交流。競爭產生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一人成功,全組光榮,一人失敗,全組受罰”的方式督促小組內學生互幫互助,小組間學生相互競爭,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促進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
三、隱性練習,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離不開做題。相較于傳統的數學練習方式來說,隱性分層練習更加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會只是簡單的大片勾畫練習題或者布置類似“從第幾頁到第幾頁”的練習冊習題,而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練習內容,如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系列,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
參考文獻:
[1]李茂紅.中學數學分層教學實踐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趙聰瑞.淺談隱性分層教學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3.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