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暉
摘 要 《斷魂槍》是老舍先生發表于1935年的短篇小說。作品描寫了清末列強入侵的背景之下,沙子龍無奈的放棄自己獨門秘技“五虎斷魂槍”,面對上門苦苦哀求學藝的孫老者,不為所動,堅決不肯把那套著名的槍法傳給他人。雖然小說中描寫的時代已過百年,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與小說中所描寫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我們現在依然面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傳統文化面臨的局面也許比一百年前更嚴峻。
關鍵詞 《斷魂槍》 傳統文化 繼承和發展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識碼:A
1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
小說中主人公沙子龍原來是一個身懷絕技的鏢師,后來他居然改行開客棧了。他的轉行并不是他的業務能力不行,技不如人,在和同行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正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沙子龍武藝高強,憑借自己的槍和槍法,二十年的功夫,在西北沒遇見過敵手,創出了“神槍沙子龍”的名頭。但這樣一個業界大佬,為何轉行去開客棧?況且開客棧并不需要他賴以成名的絕技。關于轉行的原因,小說也有必要的交代:當時正是列強入侵,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時期,面對著火車與快槍,沙子龍的“世界已被狂風吹了走”。因此,沙子龍的轉行主要的原因乃是社會的巨變,他的絕技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了,而他還要活下去,面對生存,他迫于無奈只能轉行。
在某種程度上,當前傳統文化所處的環境與小說所描寫的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變,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迅速地轉變為工業社會。在這樣的巨變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相當多的傳統技藝的生存土壤發生了變化,它們所依賴的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變化以致徹底的改變。這使得我們的傳統技藝面臨十分嚴峻的生存危機。有一些傳統技藝在這個巨變過程中就逐漸消亡了。
2面對困境的不同態度
面對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危機,沙子龍和孫老者所秉持的態度,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研究他們不同的行為,對我們當前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的。
小說中,沙子龍非但自己改了行,而且不愿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自己的徒弟。也許有人要說,五虎斷魂槍作為沙子龍的獨門秘技,并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就如同現在的體育競技項目,教練往往需要在成千上萬人中才能挑選個別好的苗子。從后來的表現而言,他的徒弟王三勝之流也都證實了無論是技術還是德行他們都不配學習這套槍法。但孫老者顯然不是王三勝他們可以比擬的,王三勝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為了讓沙子龍了解自己從而同意傳授五虎斷魂槍,孫老者還拉開架子打了躺查拳。他的武藝正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腿快,手飄灑……快之中,每個架子都擺得穩,準,利落”。看到孫老者這番表現,沙子龍也是點著頭喊好。這些描寫,很明顯地展示了孫老者在武術方面達到的高度,也證明了他是一個可造就之才。可是即使如此,沙子龍還是無情地拒絕了孫老者學習槍法的請求。
沙子龍為何不愿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孫老者,難道是中國傳統“傳男不傳女”的陋習?但小說中并沒有涉及沙子龍的子女。因此,這并不是沙子龍拒絕的原因。難道是孫老者求藝的誠意不夠,未能打動沙子龍?孫老者在那個并不是十分太平的年頭大老遠從河間過來,這已表明了足夠的誠意。難道是沙子龍對自己的槍法不夠自信,覺得他的槍法傳之以人或貽笑大方?從小說的內容來看,這顯然也是不成立的。那么沙子龍究竟為何不愿傳授?小說中是來這樣描寫開了客棧的沙子龍的:“現在,這條槍與這套槍不會再替他增光顯勝了;只是摸摸這涼、滑、硬而發顫的桿子,使他心中少一些難過而已。只有在夜間獨自拿起槍來,才相信自己還是‘神槍沙。在白天,他不談武藝與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風吹了走。”沙子龍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時代的變化,也許他自己并不情愿,但是他又不得不適應這個變化,所以他放棄了他曾經十分看重的絕技。王三勝之流想學他的武藝或去街頭賣藝,或是找人打架,都是對武藝的褻瀆,更加堅定了他的不傳之心。孫老者雖是合適的繼承人,但個人是無法與時代的進程相抗衡的。因此,沙子龍不傳槍法的真正原因是他面對社會的巨變,覺得傳統的技藝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即使有孫老者這樣的習武好苗子來學習也無法把五虎斷魂槍繼承和發揚下去。
也許我們從沙子龍的行為中看出了他對傳統文化的消極態度,畢竟他的“不傳”將直接導致“五虎斷魂槍”的失傳。如果面對困難大家都是持此種態度,那么我們的傳統文化將難以維系。既然沒有了傳統文化的繼承那就更談不上發揚光大了。當然,我們如果仔細思考沙子龍消極態度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不能不為沙子龍的遭遇感慨,不能不為中華傳統文化所遭受的沖擊而扼腕嘆息。
但小說中塑造的孫老者這個人物形象,他面對傳統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動與沙子龍是完全相左的。孫老者不是一個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他不辭辛苦大老遠從河間趕來,目的只是為了學習心儀的槍法。他走南闖北,遍訪名師高手,這樣的經歷顯然能讓他充分了解到時代的變遷。可是面對外來勢力的強烈沖擊,他卻依然堅持對傳統的熱情。也許孫老者并不能改變以五虎斷魂槍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命運,但正由于他的行為,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一線希望。正如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所說的那樣,“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其實,沙子龍比孫老者更愛五虎斷魂槍。這套槍法是沙子龍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內容,甚至可以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對于孫老者而言,它不過是他要學習的武藝之一而已。但正是這份沉重的愛使得沙子龍放棄了傳授。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言僅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孫老者那樣的執著與堅持。
3當前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
正如前文所說,我國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迅速的從農業社會發展為工業社會,農民進城,農村消失,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傳統文化面臨很大的沖擊,有些傳統文化就此消失滅亡。面對這樣的現狀,各級政府,相關機構、企業以及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十分重視甚至擔憂,也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意見。
從國家層面而言,制定頒布了一些列的法律法規,出臺了很多幫扶政策。客觀的來說,這些措施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文化部等部門推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培計劃,在全面提升從業者的素質、拓寬從業者的視野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也受到了傳統工藝從業者的歡迎。在此基礎上,文化部等部門又大力推行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建設,進一步把先進的知識與理念推廣到邊遠地區,使得更多的從業者能接觸到新的知識,從而真正地發展傳統文化。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文化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提倡“見人、見物、見生活”。所謂“見生活”,就是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前人們的生活結合起來。我認為這正是抓住了傳統文化保護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斷魂槍》的內容來看,即便沙子龍愿意把槍法傳給孫老者,但由于社會生活的變化,這套槍法也不能成為殺敵護身的本領,也免不了消亡的命運。即便僥幸得以保存,或許它也只能徒有其形了。
從個人層面而言,傳統文化的從業者應該如小說中的孫老者那樣,多一點執著,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工作。在當前社會,比之老舍先生的小說,有更多的因素在影響著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同時現在社會的發展速度顯然也不是清末那個時期可以比擬的,這都需要傳統文化的從業者有更多的耐心和更強的毅力。此外,他們還需更多的智慧。比如由于人們保護動物意識的增強,原來以象牙為原料的牙雕必須尋找新的替代品。
4總結
總之,從老舍小說中刻畫的相矛盾的兩個人物,可以引發我們深層次的思考,從而引導我們更好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