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云
摘 要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保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所以為了能夠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充分提升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國必須不斷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農民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農民工的經濟利益不被侵害,我國建立了很多與農民工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然而,目前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農民工的切身利益,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民工 社會保障 制度建設
一、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為了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來規范相關的法律行為,為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然而,目前我國針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雖然出臺了相關農民工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的層次比較低,權威性不強,會影響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程度。一旦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受到威脅,沒有相關的法律來保證其利益不受損失,這就影響了農民工的利益。其次,我國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范圍不夠廣。目前,我國勞動合同法只針對簽訂了勞動合同的人員進行保障,對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并沒有提供全面保障。但由于農民工的法律意識不強,很多農民工在從事工作以前都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因此我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受到了嚴重影響。
(二)農民工社保意識差,參保程度較低
農民工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缺乏參加社會保障的意識,因此很少有農民工會主動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這就影響了他們經濟利益的實現。在很多農民工參加工作的過程中,即使單位主動給他們繳納社會保險,他們也不愿意交。他們認為,如果繳納社會保險會降低自身的收入,沒有深入地認識到社會保險對于一個人以及一個家庭的重大意義。一旦出現任何風險,農民工由于沒有繳納社會保險會承受更多的經濟損失,這對于提升農民工的經濟利益、保證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都非常不利。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只對參保人員有效,對于沒有參與社會保障的人員不會產生保障意義。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我國農民工的切身利益經常受到損害,影響了我國整體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三)社保關系轉移存在較大的阻力
目前,我國農民工的社會流動性比較大,很少有農民工會在一個單位長期工作。一般情況下,受薪資以及工作環境的影響,很多農民工會選擇跳槽或者辭職的方式來提升自身的經濟利益,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在這樣的環境下,農民工需要多次辦理社會保險的轉移手續。然而,目前我國社會保險的轉移體系不是很完善,轉移手續非常多,如果單位不能及時配合,那么農民工很難在短時間內把自己的保險關系成功地轉移出來。保險關系不能及時轉移,影響了農民工的切身利益,不利于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
(四)農民工的就業水平比較低
目前,我國農民工的知識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因此很多農民工想要實現就業相對比較困難,農民工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市場現象。為了實現就業,農民工會不斷降低自身價值,即使招聘單位沒有為資金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他們也會趨之若鶩,這影響了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實現,給農民工的切身利益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有效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為了充分地保障農民工的切身利益,不斷地完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民工的利益保駕護航。為了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我國政府應該建立健全法律規范,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對于法律規范的重視,建立中央到地方的法律規范,提升農民工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層次,保障法律法規的權威性,為保障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利益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國家憲法為農民工的利益作后盾。其次,我國政府應該擴大農民工社會保證制度的應用范圍,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從根本上保障農民工的切身利益。法律不僅要保護簽訂了正式勞動合同的農民工的經濟利益,還要保護沒有簽訂正式勞動合同,但是為用人單位服務的勞動者的經濟利益,這樣能夠有效提升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全面性,提升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科學性與可執行性,保障農民工的利益得到充分的滿足。
(二)增強農民工的社保意識
為了保障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必須不斷地增強農民工的社保意識,讓農民工都能積極地參與到社保體系中,充分保障自身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為了增強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意識,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社保重要性的宣傳,讓我國的每個居民對社保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了解,通過加深對于社保重要性的了解,增加農民工的參保意識。其次,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企業的監督與管理,對于企業沒有及時給農民工繳納保險的行為給予嚴厲處罰,保障農民工的利益不受損害。同時,在內部運營的過程中,企業應該有效規范參保行為,把繳納社保的重要性滲透到每個農民工的思想之中,增強農民工的參保意識,通過繳納社會保險,充分保障農民工的根本利益。
(三)增強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創新社會轉移機制
在從事工作的過程中,農民工的流動性非常大,這影響了農民工的切身利益。為了保障農民工的利益,我國政府應該保證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首先政府應該嚴禁企業雇用臨時工,充分保障農民工的利益不受損害,嚴厲打擊企業不簽訂勞動合同、隨意解聘企業員工的行為。其次,為了保證農民工的利益,我國政府應該加大人事力度改革,淡化對于戶籍、性別的限制,提高農民工就業的公平性,為農民工更好地實現就業、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再次,為了保證農民工的利益,我國政府應該創新社會保險轉移機制,把社會保險轉移的主動權從企業手中解放出來,使企業與員工雙方都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辦理社會保險轉移,保證農民工在換工作的過程中自身利益能夠得到充分保障,增強社會保險轉移的靈活性。
(四)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就業水平
為了充分保障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充分提升我國農民工的生活水平,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于農民工的職業培訓,保證農民工實現就業,保障農民工的經濟利益最大化。為了提升農民工的就業水平,首先我國政府應該針對農民工建立職業培訓機構,讓農民工通過參與職業培訓擁有一技之長,在人才市場中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提升農民工的就業率,為農民工享受更多的社會保障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政府應該積極開展職業教育,通過提升農民整體的文化素質來保證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再次,我國政府應該監督企業對農民工進行持續的職業培訓,通過這種方式不斷提升農民工的技術水平,為滿足市場需要奠定基礎,提高農民工的就業率。農民工擁有一定的專業技術后,就擁有了更多與企業談判的籌碼,因此農民工獲得的經濟利益與社會保障程度都會明顯提升,這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為新沂市人社局)
參考文獻
[1] 何翔慧.第二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的比較研究[J].今日財富,2009(8):83.
[2] 錢雪飛.代差視角下第二代農民工城鄉遷移個人風險成本的實證研究——基于1012位城鄉遷移農民工的問卷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9(06):35-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