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林
【關鍵詞】 數學教學;獨立思考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0—0109—01
獨立思考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需要從小養成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需要從小抓起,落實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循規蹈矩、照本宣科,覺得學生年齡小而全權包辦代替,而是要營造愉悅而民主的教學氛圍,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與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地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一、營造良好的思考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思考同樣如此。人在壓抑、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下是很難靜心思考、有所創新的,因此,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的良好氛圍,給學生以“心理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可以安靜、深入地思考,情感、動機、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特別是在學生的思考出現困難或卡殼的時候,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斷、呵斥或嘲笑。這樣,學生就會在寬容的氛圍中漸漸鼓起勇氣,打開思維的閘門,并逐漸養成樂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當然,除了營造良好的氛圍,教師還要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情境教學法等等。這樣,才能點燃學生內心求知的火焰,激起學生積極學習的情感。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
只有教師教給學生正確思考的方法,學生才能“思考有根據,過程有條理”,思考的效率才能真正落實。而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著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問題的發現、思考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該怎樣思考這個問題,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思考。
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時,如果直接告訴學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就會讓學生陷入被動而機械的接受之中,失去了思考的權利。為此,教師可以精心設問,以問題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1.數一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2.量一量長方形與正方形各條邊的長度、各個角的度數。3.比一比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每條邊與每個角,發現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既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漣漪,又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促使其積極主動思考。各小組學生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思考、認真記錄,之后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分析、解決,進而得出結論。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參與、消極接受,而是在積極地思考與思維中主動構建新知。
三、鼓勵學生不斷思考
新課改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指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學習。基于此,教師就應該嚴格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并且鼓勵學生不斷思考。
比如,在教學“克和千克”這節課的內容時,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硬幣、幾支筆、幾袋重500g的食鹽,1kg的油等物品。然后開始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克”以及“千克”有基本的認識。學習了這節課的內容之后,鼓勵學生多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用到重量單位的?這時候學生紛紛動腦思考,踴躍舉手并說出重量單位什么時候需要用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提升的思考能力。
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材不像語文學科具有華麗的辭藻,學生可能覺得數學學科需要動腦,并且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所以大多數學生覺得乏味,因而降低了學習的興趣。由此可見,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思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比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的內容時,平常的教學方法都是簡單的畫圖教學,收不到好的效果。為了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籃球場、田徑場等比較空曠的地方,讓學生思考怎么求籃球場、田徑場的周長。在這個過程中,將學生帶到第二課堂,并且給出真實的地點讓學生思考如何求該地的周長,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