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媚


摘 要:全面正確地解讀教材既是教師的第一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做好教材的深度解讀,能夠較好地把握編者的意圖,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優化教學設計,促進三維目標的達成,從而促進有效教學。文章從科學解讀,整合優化;深入探究,突破難點;精心設計,分層練習三方面來優化教學設計。
關鍵詞:解讀;教材;優化;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3-0082-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要具有拓展性,應有利于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質疑,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的執行者,還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余文森教授指出,全面正確地解讀教材是教師的第一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教材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前提,鉆研教材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恒話題。教師在鉆研教材時,不僅要縱讀:熟悉所教版本教材的編排體系,整體把握;還要橫讀:對比其他版本教材編排的優劣,合理借鑒;然后要細讀:讀懂每一課時教材的具體內容、編寫層次和編寫意圖,著力讀懂、讀透教材的每一幅圖、每一句話甚至每一道習題,理解材料背后所隱藏的豐富內涵;最后要深讀:挖掘數學本質,彰顯數學思想。下面筆者結合所執教的公開課“混合運算例2”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科學解讀,整合優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二年級的學生情緒不穩定,自控力不強,學習上應重在培養興趣。因此,深入地解讀教材,優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優化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首先,筆者對教材進行了縱讀,《混合運算》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例2的內容。這一單元總共有4個例題,其中例2是本課時的內容,主要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這一運算順序,并會脫式計算。這是在學生已經會用直等的方式計算加減混合、乘加、乘減,在前1課時已經理解掌握同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從左往右算,并會進行脫式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時學習的卻是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要先乘除、后加減。由于學生較長時間都是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比較抽象,又容易受到原來思維定式的影響,導致學習上的困難,所以本課時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同時它將為第二學段進一步學習四則運算、運算定律打下基礎。
“混合運算例2”一課,第一次磨課時,筆者用人教版教材“蹺蹺板樂園”(圖1)這一主題圖進行教學,這樣的情境雖然貼近生活,但總感覺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的情境只能提出“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這樣用“乘加”計算的數學問題,想要再提出其他問題顯得非常勉強,僅憑一個乘加算式就要來揭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這樣的運算順序,實在是過于單薄。如果再創設一個情境,會非常費時費力。若不創設情境,直接呈現其他類型的綜合算式,學生無法借助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顯然這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于是,再備課時筆者參考了北師大版和蘇教版的教材,這兩個版本的教材以學生購買學習用品為情境,內容豐富,且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其所用的課時量有2課時。于是在認真解讀三個版本教材的基礎上,筆者還是采用人教版1個課時的時間,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呈現出圖2的情境,學習過程中通過:“小軍買1個文件夾和3本作業本,一共用去多少錢?” “1個訂書機比1支鋼筆貴多少元?”兩個問題,學生用三個綜合算式:乘加、加乘、減除解決了問題,借助三個綜合算式能很好地觀察發現“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運算順序。整合優化后的教學情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非常感興趣,激起了極大的學習熱情。
二、深入探究,突破難點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師要準確地、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內涵,充分地學習、領悟、吸收和內化教材的智慧,克服和淺化教材的行為,避免只在教材表面上做文章,避免將認識停留在簡單的記憶和理解層面。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難點成了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把難點的突破,通過創設有一定難度、有明確目標、需要學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景,讓教學設計的重點更為突出,使學生處于一種急切想要解決所面臨的疑難問題的心理困境中,由此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探究愿望,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在引導學生探究不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進行第二次磨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解決兩個問題來理解運算順序,兩個問題都是按照解決問題的步驟進行教學。第1個問題(圖3):“小軍買1個文件夾和3本作業本,一共用去多少錢?”接著呈現學生列出的兩個綜合算式:4×3+5,5+4×3。由于有情境的依托,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像這樣的綜合算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教師最后教學這兩個綜合算式脫式計算的寫法。接著解決第2個問題:“1個訂書機比1支鋼筆貴多少元?”然后教學10-8÷2 的脫式計算的寫法。最后通過觀察、對比,總結出運算順序。這樣教學下來,筆者進行了反思:首先,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情境理解正確的運算順序,兩個問題都按照解決問題的步驟來教學,既沒有層次又費時,更重要的是沒有突出重點。其次,本節課是混合運算的第2課時,學生在第1課時已經掌握了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第1個問題筆者也已經教學了加乘混合的脫式計算的寫法,第2個問題再教學減除混合的脫式計算的寫法。這樣的教學設計顯然不夠優化。于是,我對第2個問題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保證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堂練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問題(圖4):“1個訂書機比1支鋼筆貴多少元”后,呈現了小精靈送來了3個綜合算式,讓學生思考,哪一個算式正確解決了問題?學生在思考、對比、分析中發現只有第2個算式正確解決了問題,學生既結合情境理解了正確的運算順序,也掌握了正確的書寫格式,更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能理解和運用正確的運算順序進行含有兩級運算的混合運算,優化了教學設計,省時又高效。
三、精心設計,分層練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可能地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最好的教育,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發展,并在成長的道路上獲得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提供學生以真正適合的教育。分層設計的課堂練習設計不僅能讓學生當堂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思維,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例如“混合運算”這課,筆者結合教材中的練習,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課堂練習:
★圈一圈:下面各題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來。
15-2×5 2×9÷3 2+9÷3
★★辨一辨:下面計算對嗎?對的在( )里打√,錯的打×并訂正。
6×4-2 6+4÷2
=24-2 =10÷2
=22 =5
( ) ( )
★★★算一算:用脫式計算完成下面各題。
2+7×3 25-20÷5
= =
= =
★★★★連一連:把算式和正確答案連起來。
4+4+4 20
4×4+4 5
4+4÷4 12
想一想: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適的運算符號。
① 4○4○4 =4;② 4○4○4 =3
一星題設計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正確理解,并通過追問“后面這兩個算式都有除號,為什么一個可以先算除法,另一個不能先算除法?”來讓學生進一步辨析、掌握正確的運算順序。二星題主要是通過呈現典型的易錯題讓學生辨析、訂正,掌握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和正確的運算順序。三星題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兩道經典的綜合算式檢查學生能否用正確的運算順序進行脫式計算。前面這三個層次作為基礎題,最后通過四星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先讓學生把算式和正確答案連起來,接著在圓圈里填上適當的符號,使等式成立,這個可以作為課后延伸。這樣四個層次的課堂練習,不僅讓學生較扎實地鞏固了本堂課的新知識,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本課的教學設計能挖掘教材豐富的內涵,彰顯數學的思想。
教材是個壓縮的文本,解讀教材就是“解壓縮”文本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角度、多維度解讀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調整,豐富教學例題;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思維空間,精心加工教材內容的呈現,要理解和重構習題素材,設計出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設計,把握知識的科學內涵,凸顯數學教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梁求玉.平面教材立體讀,數學教學見深度[J].華夏教師,2018(1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