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環境的變化,國家及社會對人才的建設和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下,高校將思想教育工作列為學生教育的重點工作,教育模式不斷推陳出新,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目前,“精致育人”的理念與教育模式更符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精致育人”的理念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教育實施上做到細心、細致和精益求精。這種育人文化能夠高校進行更科學、更創新的管理。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 思政教育 精致育人 模式
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正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創新的育人理念為載體,以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學生的素質為目標,更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而努力。新時代下,國家和社會普遍關注的是高校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這就為學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精致育人”以人為本進行差異化的精致培養方式能夠滿足提高學生能力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綜上,“精致育人”理念的提出以及“精致育人”模式的實施具有十分重要時代意義。
一、“精致育人”內涵概括
(一)一種新的價值追求
隨著社會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關注,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愈加的朝著極致和精細的方向發展。“精致育人”的育人理念正好符合這種新的價值追求,原因是“精致育人”的本質就是一個精致化的追求過程。精致的含義是使事物的發展更加的卓越,更加的優秀。在這種追求更高價值的教育過程中需要更系統、更完善的模式來加以配合,且不可圖一蹴而就。
(二)一種有文化的育人態度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肩負著育人的重任,這種重任的完成需要一種有文化的態度來實現。“精致育人”的理念是科學的,這種科學的育人理念勢必要廣開言路,博采眾長,多方汲取營養,離不開文化的烙印。“精致育人”的文化態度主要從施與方和接收方兩個角度考慮,施與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達到因材施教的育人境界;接收方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勇于挑戰和否定。“精致育人”以文化為切入點,創新育人態度。
(三)一個高格調的教育模式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模式的不斷革新,越往后,教育模式會愈加創新,格調和層次越高。現階段而言,“精致育人”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種格調極高的教育模式。它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斷注入科學的管理方式,形成人治與科管有機模式,并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環節中。堅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更注重“人”的發展,使得思想教育工作不在故步自封,以“人”為動態導向,會使思想教育工作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
二、“精致育人”的原則構成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實就是堅持以學生文本的教育原則。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堅持是一種人文的教育方法。“精致育人”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模式,是由于其兼有科學、人本的教育精神[2]。現階段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秉持的是一種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工作的開展圍繞學生的一切。為學生創造發展的環境,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體發展,主張因材施教,突出學生在教育上的主體地位。
(二)堅持制度為先原則
“精致育人”的理念和模式實施均需要完善的制度作為工作開展的保障。“精致育人”制度的建設主要是以“精致育人”的價值為根本,并在制度管理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精致育人”制度的建設主要從三方面進行考量。1.明確職責。在以“精致育人”為理念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確職責并界定職責范圍。這樣利于建設更為科學的工作方法、操作流程和管理機制。2.明確培養對象。新時代下的教育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和以往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區別。“精致育人”制度的建設強調學生是主要的培養對象,更利于以學生的視角進行學生的服務和管理。3.為公平提供保證。“精致育人”的管理模式是十分具體和精細的,這對公平性的實現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制度建設上要明確機會公平、結果公平、評價公平等內容,有效保證學生能夠公平的享受現有資源。
三、“精致育人”的模式探討
(一)實現互補的精致化育人模式
家庭、社會、學校對學生的發展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家庭、社會、學校所肩負的責任也會有所改變,三者的責任與任務其實是一種互補關系,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精致育人”的育人模式將這種互補關系視為資源的合理配置。學校教育在三者之間處于關鍵環節,也是“精致育人”的核心。學校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要明確學校育人的主導作用。學校育人的“精致性”主要體現在關注學生的成長細節、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并有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為育人目標。同時,高校的育人工作也要注意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此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更加全面和具體,從根本上堅持了“精致育人”的模式。
(二)開啟不同年級的精致化分層育人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需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情況進行,這樣才能充分體現“精致育人”的科學性。每個年級的學生所處的環境和發展要求具有差異性以剛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為例。此階段的學生需要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精致化育人模式需要關注個體的心理適應性,幫助學生打破陌生、孤獨的處境,建立多元化的成長和學習模式,同時明確學校有關管理規范。在此基礎上,給予大一學生較大的個性發展空間。
四、結語
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更關注的是學生的自我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精致育人”的育人理念和模式從教育的各個環節入手給予學生最大的幫助,使得不同階段、不同特點的學生公平的享受教育資源和成果[3]。不僅如此,“精致育人”模式使學生的發展更為全面,較高水平的完成高校教育。
參考文獻:
[1]金建龍.“精致育人”內涵及其路徑選擇[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03):87-90.
[2]張彥.以“精致化”要求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04):24-27.
[3]樓曉英.談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學化、精致化——以隊伍建設實踐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1,(01):56-57.
(作者單位:吉林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