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彩俠
摘要:朗讀是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朗讀重視程度不足,教師將朗讀視為學生早讀背誦詩篇,學生課上跟隨教師朗讀一遍文章等,朗讀教學成為了一種形式化的內(nèi)容,沒有成為有效的教學方式,未能充分發(fā)揮朗讀教學的作用。本文從朗讀教學出發(fā),研究小學階段,不同年齡階段的認識特點,針對不同的語文內(nèi)容和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采取差異化的朗讀教學策略,并提出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有效性
現(xiàn)階段,教學活動開展的形式多種多樣,尤其是現(xiàn)代化技術(shù)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方法。朗讀教學做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方式,對于閱讀能力、學生語言能力都有著很好地促進作用。但是朗讀教學一直未被教師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教學只是被視為一種背誦手段,讓學生反復地讀,這種語文學習方式屬于死記硬背,達不到應用的朗讀教學效果。因此,研究朗讀教學,讓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一、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
學生在不同的成長時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體現(xiàn)在情感、認知、意志的差異。因此,研究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對于提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有著很好地促進作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2年級)
處于1-2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容易接受一些具體的事物。此階段開展朗讀教學,要做好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知道如何朗讀,教師借助一些教具輔助教學,尤其是抽象詞語,可以通過畫面的方式,讓學生更好理解。
(二)第二階段(3-4年級)
處于3-4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注意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有意注意成為主要形式,學生的注意廣度以及時間都得到提升,學生可以控制注意的轉(zhuǎn)移。思維方面,開始從具象思維發(fā)展出抽象思維。該階段,開展朗讀教學,重點在于訓練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三)第三階段(5-6年級)
處于5-6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情感、注意力、意志等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抗干擾的能力強,學習中開始利用有意記憶。思維方式開始以抽象思維為主,學生的推理能力增強。此階段,開展朗讀教學,學生對于閱讀形成興趣,不再局限于課堂課本,而是延伸到課外讀物。
二、不同文本的朗讀教學分析
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存在多個版本,無論何種版本教材,都涵蓋許多種文本,有著不同的呈現(xiàn)風格。筆者針對小學課本中常見的文本種類進行研究。
(一)詩歌類
詩歌類是小學語文的基本文本形式,主要包括兒歌、古詩詞、兒童詩等。之所以稱詩歌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在于詩歌的作品形式,更容易上口,可以更好地極其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提升語言能力。例如,《山青青》、《采蘑菇的小姑娘》就屬于兒歌的范疇,此類課文內(nèi)容簡單易懂,語言通俗,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兒童詩是指通過巧妙的構(gòu)思以及意像組合,為學生描述豐富的畫面。例如,《雪地里的小畫家》,小動物以腳丫做為畫筆,畫出冬日雪地的景色,文章最后提問道“青蛙為什么沒參加”,在給兒童傳遞生動的冬日畫面時,讓學生認識到動物冬眠。古詩詞也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內(nèi)容,《詠鵝》、《鋤禾》、《靜夜思》等都是小學階段,語文背誦古詩的內(nèi)容,古詩詞的學習有著明顯的過度,也就是從最初的畫面描述,到后期以畫面描述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這種方式也符合學生的認識不斷提升的規(guī)律。
詩歌類的語文朗讀,第一階段,可以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準確地朗讀,可以采取教師示范朗讀,用情緒感染學生;第二三階段,學生的理解力和情感得到提升,可以讓學生在朗讀時,關(guān)注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物情感,讓學生朗讀、理解、記憶。
(二)敘事類
敘事類主要是指那些敘述、寫景、寫人、狀物的文章,敘事類的文本通常是根據(jù)學生的學齡在不斷變化,從內(nèi)容、篇幅方面都有所加深。學習敘事類的文章,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有所感悟十分重要,朗讀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是學生體會、感悟文章的過程。
在第一階段,也就是1-2年級,敘事類文章內(nèi)容以簡單精悍為主,敘述手法口語化,以生活類和故事類文章為主,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太陽的香氣》,以充滿童趣的方式,更容易吸引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動畫、音樂的方式,培養(yǎng)朗讀興趣。第二、三階段,敘事類文本的語言和情感有了更深的層次,對于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說明類
說明類文章涉及天文、地理、科學等多個領(lǐng)域,有著簡明準確的語言以及邏輯,在朗讀說明類作品時,語氣自然、情感樸實,注重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第一階段的說明類文章,口語化的語言,使其更有童趣。例如,《遙遠的恐龍世界》,屬于科普類的文章,主要描述恐龍的樣子,其中暴龍有著“尖利的牙齒”,甲龍有著“皮革一樣的皮膚”,這種描寫生動形象,簡明準確。第二、三階段,說明文的表達,開始脫離童趣,表達更為精準。例如,《橋梁遠景圖》,通過打比方的手法以及簡潔的說明語言,描述出茅以升對于橋梁發(fā)展的愿景。說明類文章的朗讀,應該注重語言的準確性以及文章的邏輯順序。
(四)童話、寓言類
童話寓言類文章,有著情節(jié)有趣、語言活潑、奇思妙想的特點,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有著很強的吸引力。例如,《小黃鸝唱歌》通過對小黃鸝情感的描寫,有鼓勵、有嘲笑,朗讀教學時,可以采取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情感。《我要的是葫蘆》、《刻舟求劍》則是通過故事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其中的哲理,事物是聯(lián)系的,沒有葉子,葫蘆就沒法成長;事物是運動的,船靠岸了,劍卻停留在原地。教師可以通過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去體會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三、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設(shè)置有層次性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不同的學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表明學生的認識、情感是隨著年紀不斷變化的,而且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朗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做到“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朗讀教學時,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智力、情感、語言、性格等)、教材的特點(詩歌類、敘事類、說明類、童話寓言類)等合理地設(shè)置朗讀教學的目標。例如,將朗讀教學目標設(shè)置為三個層次:1.學生可以流利順暢地朗讀文章,培養(yǎng)學生語感;2.學生可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3.學生可以理解文章表達的內(nèi)在思想,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體會文章的情感。
(二)朗讀教材進行適當加工
朗讀教學并非只是簡單地帶領(lǐng)學生朗讀課文,如何讓學生的朗讀內(nèi)容與學生已經(jīng)知識建立聯(lián)系,是朗讀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M行朗讀材料加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針對不用的文本形式或者文本內(nèi)容,開展朗讀教學。《鋤禾》描述的是古代勞動人民辛苦勞作的場面,在朗讀教學時,可以結(jié)合圖片或者動畫的方式,生動展現(xiàn)畫面,包括,高空的太陽、揮汗如雨的農(nóng)民等。《伊索寓言》、《刻舟求劍》、《我要的只是葫蘆》等這類偏故事類的文章,可以通過對朗讀材料的加工,以簡單的話劇形式,分配學生角色,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故事,學生的朗讀能力、體會和情感都得到提升。
(三)多樣化地朗讀教學方法
由于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認識水平,因此,朗讀教學應該采取多樣化地教學方法,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shè)備,保證朗讀教學的教學效果。第一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較小,語文朗讀教學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以及朗讀興趣,可以采取圖片、動畫、音樂等方式,以游戲式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興趣。第二階段,學生處于思維的過渡期,朗讀教學可以慢慢滲透一些抽象內(nèi)容,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第三階段,學生抽象思維,情感和認識能力提升,可以選擇具有內(nèi)涵的文章,朗讀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給學生更多地思考空間。
參考文獻:
[1]李輝.關(guān)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6,(11):179-179.
[2]侯建.關(guān)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00007-00007.
[3]陳冬梅.關(guān)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學:全文版:00081-00081.
[4]李曉輝.關(guān)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學:全文版:00031-00031.
[5]李春勇.關(guān)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00028-00028.
[6]李耀軍.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7,(03):116-117.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姜各莊鎮(zhèn)北五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