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博嵩
【摘 要】民間借貸作為一種古老的融資方式,其存在由來已久且在當今社會中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民間借貸緩解了銀行資金不足的情況,促進經濟發展。但是,與此同時,民間借貸又存在著諸多法律風險,如隨意的個人都可以成為民間借貸的主體,很多時候,民間借貸卻是有借無還,并且很多人礙于情面,不向熟人張口,會轉向高利貸,釀成大禍,造成很多社會問題。民間借貸,大都是向私人借錢,相關手續不完備,沒有保障措施,缺乏抵押擔保,一旦雙方言語不和,或者有情況變化,則及其容易演變為糾紛乃至高利貸追殺等刑事犯罪。因此,對民間借貸進行具體的法理分析,將其納入規范的法制化軌道,勢在必行。本文就借著對民間借貸進行法律分析,進一步提出規制建議,探討如何更好地將民間借貸納入法制化軌道。
【關鍵詞】民間借貸;法理分析;現狀;規制建議
一、民間借貸
在司法實踐中,民間借貸又被稱為“民間信用”、“個人信用”,主要指非金融機構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的沒有經過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以貨幣資金為標的價值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二、民間借貸相關法理分析
民間借貸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法律現象。本文主要從民間借貸的主體、客體及標的來進行相關法理分析。
(一)主體—借貸人
民間借貸不同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的金融借貸、商業借貸,其主體有所不同,主要指自然人、非金融企業等。
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1] (以下簡稱《規定》),對審理民間借貸案件作出司法解釋,首先對民間借貸行為及主體范圍予以明確界定。解釋第一條第一款明確指出“本規定所稱的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二)客體—借貸合同
民間借貸是一種法律行為。借貸雙方通過簽訂書面協議或者口頭協議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在書面或口頭協議里規定了借貸數額、標的、期限及還款利率,在內容不違法的前提下,協議均有效,且受法律保護。
在現實生活中,民間借貸多發生在親戚朋友之間,出于情面,雙方之間往往沒有訂立書面協議,而是口頭約定,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證據。《規定》第2條規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如果出借人無法提供證據,及時訴訟法院,也會因為沒有實質證據而敗訴。由此可見,對于借貸雙方來講,訂立書面協議大有必要。書面協議里應包括基本內容: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作為出借人應妥善保存書面協議,在日后發生糾紛時作為有力的證據。
(三)標的—借貸資金
民間借貸的標的主要是指貨幣,是屬于出借人個人所有或支配的財產。
根據《合同法》第210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由此可見,民間借貸合同屬于實踐性合同,生效要件為款項的實際交付。《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條規定:“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所以,糾紛發生時,出借人仍需證明款項已實際交付的事實,才可以形成有效的借貸債券關系。
從借款人的角度出發,如果在完成還款義務以后,出借人并沒有出具相應的收條,而出借人又并沒有相反證據,則可以認定借款人完成了還款義務。
三、我國民間借貸法律監管
(一)法律監管制度不健全[2]
首先,缺乏針對性的法律,在《民法》、《合同法》中對于民間借貸都有相應的表述,但是并沒有一部專門針對借貸行為進行規范的法律。其次,對于民間的高利貸和非法集資等行為,我國法律并沒有專業的準確區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時常造成混淆的現象,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法律監管主體不明確
目前,關于民間借貸的監管,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都對其進行相應管理,但是,由于相關法律的不健全,使得民間借貸監管主體不明確,會導致無人監管的情況發生。進而,借貸風險發生的機會增加,會引起市場秩序的混亂。
四、民間借貸的規制建議
眾所周知,一定程度上,民間借貸緩解了金融機構貸款的壓力,促進了經濟和市場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同時保證民間借貸處于良好的監管之下,否則,勢必會導致市場的混亂。因此,務必要進行民間借貸的規制,保障民間借貸的健康良性發展。
(一)加強法律保障
上文中已經提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法律監管制度還是不健全的。但是,民間借貸作為一種較早期發展起來的借貸形式,早已在廣大人民心中落地生根,而將民間借貸的形式納入規范的法制化軌道是未來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盡快出臺類似《民間借貸法》[3]之類的法律才可以保障其持續、規范化發展,同時也能使作為借貸雙方的個人等權益受到保護。
(二)設置利率限制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4]第6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借貸雙方如果由于利率問題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司法機關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規定等,參照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來判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設立明確的利率限制,同時,還可以規范高利貸行為,超出利率限制的即為不合法的部分,這樣,借款人的權益就可以受到保護,進而,維護國家正常的金融秩序。
五、結語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民間借貸已在整個金融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我國金融和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5]。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該加緊民間借貸法律規制的步伐,改革利率,明確監管主體等,健全和完善我國民間借貸法律,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田衛革,崔亮凱.民間借貸亟需法律規范[J].中國金融半月刊.2006.(17).
[3]史長江.民間借貸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2).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
[5]張桂鳳.民間借貸發展趨勢與應對措施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