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摘 要: 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更注重學生的職業化及專業技術化發展,在就業方面更具有針對性。但是在實踐教學情況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過于側重理論課程教學,相關實踐教學極其缺乏,進而對高職院校在實現育人目標方面存在較大的阻礙。本文就高職院校關于職業發展及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意義及現狀入手,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 實踐教學
義務教育的實施圓了每個孩子的上學夢,我國每年入學的學生數量逐年增加,也帶來就業方面的問題,畢業人數的增加使得解決就業工作任務艱巨。高職院校在以上發展背景的影響下,為切實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需要落實職業發展及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通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質量。
一、高職院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意義
一方面,絕大多數高職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后,因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在自律性方面存在差異、更為自由化的大學校園生活,學生不能在學習中主動地將學習與未來的職業規劃結合,究其根源在于缺乏較強的職業規劃意識,在制定職業規劃時較迷茫,不能全面地掌握所處專業行業的就業發展趨勢。因此,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應用,能夠讓學生通過理論及實踐課程的學習,對各階段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就業環境的發展形勢等建立全面的了解,進而尋找和選擇更適合自身條件的崗位,更重要的是在課程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另一方面,縮小高職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與社會的實際接觸較少,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加之我國當前較多大學生心智相對不成熟,在嚴峻化的就業發展趨勢下,心理方面多存在負面心理,出現明顯的恐懼、退縮、抗拒行為。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下,高職學生在基于對自身職業規劃的初步建立中,提高了職業素養,更好地與社會接觸,有利于社會經驗的豐富。
二、高職院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現狀
(一)缺乏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
現階段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國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及就業指導課程在教學大綱及教學方法上帶有顯著的高度統一化特點,尤其在教育領域中有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實踐任務教學,因此極大地增加了實踐機會。然而在社會中提供規模較大的實踐渠道的機會少之又少,各行各領域存在一定的職業及崗位不適合未畢業的學生承擔,使得部分高職院校為應付上級部門的要求,暫時性地解決學生對專業實踐的需求,只是與企業簡單地達成協議,而這些企業多以加工制造業為主,沒有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由此導致高職院校在該課程實踐教學中的形式非常單一化,不僅沒有滿足學生的需求,還對學生人身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
(二)缺乏實踐與理論的結合
職業發展繼就業指導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在理念上應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并以全面的理論為基礎,充分地與實際教學結合。在教學活動實施中應以學生為本,確保教學內容實施的分層次性、互動性及實踐性。但是我國較多高職院校在該課程體系構建中沒有體現以上幾點,導致學生學習中存在現實困惑,學習目標模糊化。更重要的是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與專業存在較大的脫節現象,專業教材缺乏,教學中沒有體現案例教學的應用,使得實踐課程的實施不具有針對性,沒有體現出教學特色,在職業思維、潛力、教學教育的創新方面水平極低[1]。
三、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制定和明確課程的目標及構建思路
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早期已經開始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并在教學實踐中開始將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結合形成相應的教學課程。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教育部門為達到高職院校的較高質量的就業效果,出臺相關的教學大綱,初步形成建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新體系,并要求高職院校在教學實踐中全面貫徹落實職業發展教育。為實現高職院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關鍵的一步為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學校辦學實際情況建立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思路。
整合高職院校現有的育人目標,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體系中的課程目標可以明確制定為:培養學生的職業發展意識,在科學的職業規劃及就業指導課程中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根據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職業規劃的理論及方法,并在實踐教學開展中實現學生就業能力及素質的提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思考總結,合理地安排大學學習及生活,進而為個人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反饋到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思路中的內容,具體為下:加強對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實踐課程體系的完善,在教學內容中增加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案例。為確保教學成效的提高,應強化教師團隊建設,實現師資力量對教學活動開展的引導性作用的發揮。此外,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要大力創新教學方法,進而充分地落實和貫徹職業發展與就業課程實踐體系[2]。
(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內容的設計方法
將項目化運作方式引入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中,將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有機整體看待,以課程教學總目標為中心,以教學主體、實踐教學項目等為出發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主題,如:職業經典理論、職業人物訪談實踐教學、職業能力訓練等,該模式的運用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理論與實踐分離的格局,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調動師生共同參與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積極性,具體模式的應用需要做好以下幾個環節的工作:
第一,思想方面應保持較高的統一性。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管理,首先對該課程體系教學實踐的意義建立全面的認識,樹立良好的對課程實踐教學整體設計及體系構建的集體性意識,并營造較好的教學及學習氛圍環境,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充分落實。在以上基礎的構建下,由教務部門組織,各管理部門開展管理和監督,為該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打下扎實的思想基礎。
第二,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在相關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應先突破對實踐教學的認識,將實踐教學提升至課程教學層次展開了解,結合專業特點及學情,最大限度地對課堂教學內容及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整合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完善教學實施的軟件及硬件設施。打造專業化的實踐教學場所,營造濃厚的實踐教學氛圍。此外,還應發揮企業、校地及學研合作優勢,為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endprint
第三,開展對教學考核及評價方法的創新。考核創新不僅僅是對學生在開展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該課程僅通過考試方式的改革,更需要高職院校提高對該課程考核的重視,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教學情況,創新考核方式。在項目化運作方式的應用中,可將考核分為分類及綜合結合的方式在學生群體中,以知識、技能及態度三點進行考核,將實踐課程體系項目進行固化,量化考核,對考核結果制定合理的等級。開展考核的主體有教師、學生個人、企業等,通過對單一化考核在主體的轉變,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及效率[3]。
(三)加強對教學師資力量的建設
關于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師資隊伍,應包含教授、副教授及碩士等學歷的教師,突破年齡、教學經驗的限制,確保師資力量的專業化、強功底、知識及年齡結構合理等各方面有效專兼結合的隊伍。關于具體的教學團隊建設詳細來講有以下幾點:1.實施幫帶傳方式提高教學能力,對已有的教師資源通過幫、帶、傳方式,組織聽課、研討等活動,促使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也能實現老教師對新教學理念的滲透。同時高校應完善教學基礎設施,為教師的個人能力發揮創造良好的條件。2.教材編寫中鼓勵教師多研究,組織教師參與權威性出版社組織的高職高專教材編寫會議,結合本校教學實況,實現教材內容的多樣性。3.強化校企合作及聯動,組織和鼓勵教師深入企業調研學習,掌握行業發展的第一手實踐信息,聯系企業的專業定期在學校開展主題講座,有利于學生思想的更新,促使教學成效的提高[4]。
總而言之,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為大學生就業方向的選擇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就業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力,通過科學的職業規劃,實現學生就業競爭力水平的提高。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在極大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水平后,獲取較高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董平,肖利秋.基于“專業—就業—創業”貫通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20):66-69.
[2]湯東,景迪.民辦高職院校的職業課程與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知識經濟,2015(5):153-153.
[3]李靖平,馬光波.淺析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J].新西部:理論版,2016(5):150-151.
[4]宿薈.高職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卷宗,2015,5(12):207.
項目名稱:2016年天津教育科學學會“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項目《高等職業院校完善就業服務的對策研究》(編號:jk1350232B)階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