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之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符合小學生的教學載體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將課堂教學與學生評價相結合,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對小學教師和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下,要求學校和教師要切實改變“一考定一切”的形式,合理設計評價目標、內容與方式,通過各種形式發現學生在教學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差距,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培養過程
(一)明確目標
對于小學生而言,形象思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數學中的數、符號等表述形式大多是抽象思維,因此許多學生在入學的第一學期都產生了不適應。針對這一現象,我們一直在進行思考和探索:最早開始我們利用學號,以報學號進行排隊,感受數的大小及序列順序,并通過學號個位上的數相加和為10作為同桌安排座位,初步建立湊十的數感。但一段時間后發現,每個學生的學號是唯一的,時間一長,學生就對這類活動缺少了新鮮感與變化。而后,我們運用了常規的撲克牌。雖然數字運用上比學號有所豐富,但牌面的圖案與課堂教學無關,因此局限性較大,運用范圍不廣。
(二)方法解讀
1.概念剖析
創意數牌不是一副普通的撲克牌,而是根據課堂教學中的需要對普通撲克牌進行了一些改良。
我們把數牌分為子牌和母牌。所謂子牌是指供學生評價使用的一套0~20的數卡、魔卡以及評價卡,而母牌不僅有0~20的數卡、魔卡,還包括符號卡以及特殊卡。
2.實施途徑
(1)教研組活動:定時、定人、定內容,在解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從部分到整體,梳理知識點,交流方法,細致地開展這項工作。
(2)課堂教學:教師利用數牌,對學生每一個單元內的知識點掌握程度進行即時性與形成性評價。
(3)期末總評:通過一學期各階段性評價積累,對“數的認識、數的計算、圖形的認識以及數的應用”這四部分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終結性評價。
3.遵循原則
(1)求序原則——將小學上冊知識點進行整理,劃分為“數的認識、數的計算、圖形的認識以及數的應用”四部分,便于總結性評價。
(2)求活原則——評價方式多樣,同時根據學生手中數牌的隨機性,從而突破了常規的一數一題的模式,讓固定的數活了起來。
(3)求新原則——創意數牌的引入,不僅消除了傳統學習帶給學生的畏懼與壓力,同時富有新意的設計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孩子真正地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樂此不疲。
(4)求實原則——評價卡的使用,不僅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也可以讓教師參與評價;不僅可以評價題目的正確率,也可以評價解答的思考過程、合作過程,從而實現了從平面評價向立體評價的轉換,大大提高了課題評價的效率。
(三)評價過程
教師根據學生每一知識點的學習情況進行整理匯總,當學生積滿10顆星即可兌換一個拇指印并在智慧樹上點贊。通過一學期的積累,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己可以根據智慧樹上拇指印的數量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二、實施效果
(一)操作優勢
1.簡單易操作
撲克牌是學校常用的室內游戲工具,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在任意范圍內使用。可以利用課間的十分鐘,也可以是課堂中的某一時段;可以針對單一知識點,也可以對一個單元,甚至一學期的學習內容進行評價。
2.變化形式多樣
突破了常規的一數一題的模式,讓固定的數活了起來。而魔卡的使用更增加了題目的變化程度,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利用母牌調整學生小組內過于單一或不適于計算的子牌,使得學習形式靈活多樣。
3.富有趣味性
通過孩子們喜歡的紙牌游戲,不僅消除了傳統學習帶給他們的畏懼與壓力,同時富有新意的設計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孩子真正地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樂此不疲。
(二)評價優勢
這幅數牌中另一個重點就是評價卡的使用。在整堂課的評價過程中:
1.簡便易操作
評價卡的設計以學號為依據,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評價卡。卡的一面以自評、互評為主,突出同學間的一種合作和互助學習,以及對自我和他人的正確評價;卡的另一面則是教師圍繞聽、說、讀、寫、做、合作等6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即時貼的運用使每一節課的評價成本低、操作快、統計方便,再配合每一個學生所擁有的智慧樹(一學期評價累計),整個評價過程簡單易操作。
2.激趣又多元
評價卡中每一次自評、互評的進行,都是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教師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做、合作的評價,也是一個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因此,這樣的評價是多元的,是雙向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思考喜悅、成功喜悅,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白小衛.論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學周刊,2017(16).
[2]崔晨光.探究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7(9).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