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瀚
【摘要】思想政治課程既是一門學科課程,又是一門特殊的、帶有明顯綜合性的德育課程。由于社會現實中選拔人才的培養方式和評價方式的簡單劃一,單純追求知識目標與分數至上,導致學生綜合核心素養及德育功能大大降低。因此,思想政治學科課程要突破傳統模式,就必須打破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脫節的現象,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貼近生活,參與實踐,活學活用,這樣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在未來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才能充滿生命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 ?活動型 ?實踐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81-02
一、有利于彌補學科課程內容的滯后性,促進學科知識的運用與實踐。
政治學科的特點是一旦教材形成(課程內容),知識體系相對具有一定滯后性,只有通過不斷補充新事實、新信息、新知識、新理論才能達到與時俱進。而活動型學科課程其突出特點是在課內、課外圍繞一定“議題”開展活動,并圍繞這一主要“議題”從生活中收集近期發生的重要事例或事件為情境材料,這就如同找到了源頭活水,不斷地吸取生活氣息,適應變化極快的社會節奏,推動學習主體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靈感,彌補了學科教材內容的滯后和缺失,課堂內容更加豐富鮮活,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生的思維被激發,積極性得到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社會現象更加精準,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如關于“文化創新”這一議題,圍繞這一議題,在社會生活中收集材料,在課內結合學科知識展示如下信息: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隨著國力增強,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特別是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激增。2.“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我們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礎上。
在以上展出的信息資料的基礎上,課外組織學生了解中國詩詞大會并觀看視頻。
“自2015年10月起,《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與共青團中央共同啟動了內容豐富、時尚有趣的‘誦經典·講禮儀·傳美德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借助電視節目,用寓教于樂和現代流行方式引導國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點點喚醒潛藏在大眾血脈中的傳統文化基因,贏得觀眾的普遍認可和喜愛”。
經過一番智慧碰撞,學生們總結出中國詩詞大會受人喜愛的原因:第一,迎合社會中本就埋藏著的了解傳統文化的需求,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立足社會實踐,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要;第二,增強了老百姓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所以必然贏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在文化創新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第三,“誦經典·講禮儀·傳美德”突顯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了優秀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了正能量;第四,網絡化、微信、微博等的創新使用,在線教育平臺網易云課堂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促進了文化創新,說明文化創新來源于實踐、離不開生活。通過這種活動型課程實施達到課堂上難以做到的效果,學生能了解社會真實情況,接地氣,近生活,拓展了知識視野,激起了學習興趣,在體驗過程中更加深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感悟到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強大生命力。
二、有利于鍛煉學生交往能力,協同能力,養成合作共享等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
在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習主體之間需要真誠的合作、探究與分享。在圍繞議題的學習活動中,不同主體之間,由于性格特點、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成長環境等因素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合作交往技能與品質差異很大。活動過程就是培養學習主體形成積極心理品質的過程,良好的合作交往技能與品質主要包括領導能力、決策能力、取信于人的能力、交際能力以及化解矛盾的能力,特別是解決非原則問題時的“協調”能力。在合作過程中不同主體之間互信互容,真誠相助,從而形成“學習共同體”。不同主體之間的合理交往,能夠生成促進自身發展的新元素,養育個人優秀品質。如廣東省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賽活動,是一種互動性極強的活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參加“模聯”大賽的同學不僅能夠藉此機會學習和研討當今世界重大國際事務,還能很好地鍛煉閱讀和寫作能力、演講和辯論能力、解決沖突和求同存異的能力、與他人溝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整個活動過程中,從課內到課外,從學習書本知識到活用學科知識,組織能力、統籌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都得到了全方位鍛煉。
三、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方式。
在學科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主要是接受學習,適合于學生學習大量的間接經驗,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這為學生開展活動型學習、探究性學習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和基本的思維方法,使學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而活動型學科課程增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親自參與和自主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體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直接獲得感性認識和直接知識,促進了學習活動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克服過去在接受學習中常有的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弊病,達到對教學情境、學習材料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良好效果,其動手操作能力則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科課程中的活動質量和學習實效。
四、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潛能。
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圍繞“議題”的討論,學習主體需要大量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這一過程中學生接觸第一手信息材料,總會發現有很多驚奇,而思維的火花總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只要學生頭腦中存在問題,就會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就會主動學習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習的原動力,它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善于提出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與主動探求知識的生動表現,在質疑狀態下的學生往往會追根溯源,深入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新意識。
五、有利于培養學生親社會行為,增強社會責任感。
課外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這一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圍繞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各個模塊中的議題,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等多種復雜關系,開展探究活動。這樣,既能夠有效掌握課本知識,也能夠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觸自然,貼近社會,了解他人的過程,也就是認識自我、理解自我,進而完善自我的過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也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他人,影響到這個社會,從而培養了學生親社會的意識與行為,真切地體會責任的含義與價值。例如,某校“義工團”開展的“碉樓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活動小組在進行“如何保護好僑鄉碉樓遺產,傳承好僑鄉優秀文化”調查時,引起了許多市民的關注,他們不僅積極配合如實地填寫了調查問卷,還寫下了許多忠懇意見和建議,委托調查小組的成員們將這些問題向上級部門反映,這讓同學們獲得了極大的認同感,也更加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堅定了主人翁意識。
總之,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帶來一陣求實之風,開拓之氣,接地氣,近生活,是培養新時代具有綜合核心素養優秀人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