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作為小學教學中的基礎性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抽象性,對學生邏輯思維和智力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強,在數學教學中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本文就對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數學教學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132-02
一、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作用
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而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形式加以豐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感受學習的樂趣。
第二,創新學生的思維模式。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發現不同的數學元素,如時間、零用錢的計算等,而數學知識在這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能影響學生看待生活的角度以及對日常生活的認知[1]。同時實施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能幫助學生突破自身的思維模式,使其全面認識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元素。
第三,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學生感興趣、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讓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加強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聯系,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同時在生活中應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對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予以彌補,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理解能力。
第四,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創新,善于關注學生的發展,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細節,有機融合數學與生活實例,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增強數學的生動性及趣味性,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方式,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由于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兩者之間的關聯,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探究數學意識及綜合能力,讓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二、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路徑
(一)教學過程的生活化
小學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需要借助真實的環境在課堂中融入生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常在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要幫助學生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即鼓勵學生尋找與課堂相關的資源,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2]。如學習《升和毫升》的知識時,要求學生前往超市觀察飲料、奶等物品的含量,初步認識升和毫升。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消除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抵觸情緒,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敢于表達自身的見解。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做到寓教于樂,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效率。如講解加減乘除運算的知識時,教師可設置如下問題:一支筆1.5元錢、一個文具盒13元錢,一個背包62元錢,小明拿出100元,買了2支鉛筆、2個文具盒、1個背包,請問最后會找多少錢?該例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能很好地展現所學的教學內容,體現教學的生活化。
(三)教學實踐的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該準確把握學生的課后時間,借助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后教學的內容應有所不同,如:成績較好的學生,課后實踐應著重為知識的拓展;成績較差的學生,課后實踐應著重基礎知識的鞏固,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3]。
結束語
新課程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規律,滿足社會對教育教學的要求,保證課堂的高效開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時,必須要立足實際,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為依據,將生活作為背景,注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的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學水平,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琛.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探析[J]. 華夏教師,2016(01):48.
[2]于光定.探析新時期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3):108.
[3]楊天學.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7(04):116-117.
作者簡介:
陳燦輝(1978.09-),女 ,漢族,湖南安化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