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強
摘 要 隨著數字技術平臺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新聞寫作的呈現方式也多種多樣,加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可視新聞、虛擬現實報道及無人機拍攝等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電視新聞創作及傳播中,但新聞創作者也并非傳統的專業記者,創作者的隊伍更加廣泛。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新聞寫作更加高效和簡單,內容更加豐富,給人帶來新的信息傳播體驗。
關鍵詞 數字技術;新聞寫作;VR技術;媒體融合;技術平臺;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2-0094-02
隨著數字技術及新媒體的發展,電視新聞寫作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聞創作技術更加現代化,創作手段更加新穎,創作者也由傳統的專業記者轉向大眾化,每個新聞傳播的受眾既是新聞信息的創作者,又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使新聞寫作變得更加簡單[ 1 ]。在數字技術及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電視新聞寫作的效率顯著提高,新聞創作的內容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受眾也改變傳統的被動或單純地接受信息而直接參與新聞創作,不僅為其帶來信息傳播體驗,還豐富了新聞傳播的內容。本文從數字技術的內涵入手來探討其給電視新聞寫作帶來的影響,以期為探討新聞寫作提供參考。
1 數字技術的內涵
數字技術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應用而產生,是借助VR技術、B/S架構、全媒體多個業務系統集中顯示。構建媒體云服務,實時回傳采集的信息,實時進行在線編輯和播發。其中,信息的壓縮、編碼及解碼等內容需要應用計算機在存儲及運算等過程中進行,此技術又稱為計算機數字或數碼技術。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新聞寫作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在新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寫作已經不是簡單的文字創作,而是一種能夠將多種傳播方式融合為一體的能力,新聞的這種融合性已經是新聞寫作的重要方向[ 2 ]。此外,數字技術也給電視新聞從業者帶來極大挑戰和機遇。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創作新聞內容時需要將聲音、圖文及視頻等形式融合等多元化的方式,以此呈現電視新聞也給電視新聞從業者的寫作技法及語言等提出較高的要求,為強化電視新聞的可讀性,電視新聞從業者必須提升自身素質,以更加藝術化的方式來寫作新聞,使其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準確性,進而滿足受眾的需求。
2 數字技術平臺給電視新聞創作帶來的影響
2.1 數字技術平臺的內容
基于信息數據共享的理念,建設新聞生產的全媒體平臺,平臺根據各種子媒體的需求提供新聞信息,媒體的編輯將這些信息加工為最終成品。這種新聞生產模式給新聞傳播帶來極大影響,其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電視新聞的直觀性、真實性和吸引力,也提高了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力。為此,新聞寫作必須同數字技術發展相適應,以現代技術來提升電視新聞寫作的質量。
2.2 新聞創作受網絡技術的影響
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廣泛應用推動著電視新聞創作的變革,應用網絡技術,能夠輕松實現網絡資源共享,推動著電視新聞傳播平臺的多樣化,并大大提高了信息資源傳播的速度,促進了網絡及社交媒體的迅速壯大[ 3 ]。同時,其也給電視新聞創作帶來重大影響,尤其是在語言表述風格、寫作內容及形式等方面都影響深遠。此外,網絡技術還增強了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同受眾的互動性及受眾參與性,使更多的受眾參與新聞電視新聞創作,推動雙方互動的即時性,進而極大提升了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及傳播效果。
電視新聞傳播同網絡技術相結合,推動了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發展,使新聞寫作平臺及媒介更加多元化,網絡媒介平臺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平臺,如網易、澎湃、今日頭條及騰訊等新聞網站都成為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電視新聞寫作中多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技術的應用能夠豐富新聞寫作內容及形式。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也通常以圖文及聲情并茂的方式呈現,進而能夠準確、客觀及全面地反映新聞價值,并增強了其可讀性。但因電視新聞寫作能夠以視頻、文字、數據及圖片等形式來呈現,使數據及融合新聞成為網絡技術推動下的重要新聞寫作方向。在網絡傳播背景下,受眾選擇新聞的自由度顯著增強,同受眾間的互動也更加強化,這就給電視新聞寫作語言提出了要求,使其更加輕松、幽默,也更加口語化,進而增加了電視新聞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吸引受眾閱讀。加上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發展,信息傳播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受眾即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發布者,許許多多的新聞信息均是通過網民的發布為被人所知。
2.3 電視新聞中虛擬技術的影響
隨著全景視頻、VR等技術的應用,給電視新聞寫作的流出及思路大量嚴重影響。媒介融合環境中,虛擬現實已經成為媒介傳播的新型領域,虛擬技術主要通過計算機生成能夠交互的三維背景,利用其帶來的沉浸感使受眾獲取沉浸式的全新體驗,借助計算機仿真系統向受眾提供真實感受,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這種交互式的體驗使受眾能夠更加輕松地獲取和理解新聞事件。
虛擬技術給受眾帶來的是全景的新聞體驗,而非傳統的發生了什么事件的新聞。如果新聞平臺具備VR技術,能夠對新聞進行360°的全景呈現,且記者可以在數秒內利用互聯網將其傳輸給受眾,受眾也能體驗到全新的感覺,這不僅大大縮短了新聞制作的時間,還能給人帶來新體驗。同時,利用VR技術創作的新聞能夠更加有效地激發受眾的參與性及主動性,進而強化電視新聞的互動性。VR技術推動了新聞寫作向體驗的方向發展,使受眾的閱讀體現更加新穎。也可以說,VR技術改變了電視新聞的創作、傳播及體驗,發揮著深遠的影響作用。
3 平臺應用
媒體云是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融合數字電視、互動電視、互聯網電視、視頻通信等內容,創造性地實現全媒體業務的跨平臺、跨設備的整合應用新模式。即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全新技術的融合,結合互聯網業務體驗形態,帶來全新的電視服務與使用體驗。各媒體要根據各自的理解和自身實際,進行摸索建設,盡快建立云架構下的行業的信息安全體系,指導云平臺的建設;建立具有影響力的廣電媒體云的服務接口標準規范,跟蹤技術的進展;建設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性的,乃至全國性的專業媒體云平臺。
3.1 人民日報的媒體云服務模式
2017年,人民日報云服務技術平臺建設從頂層設計到應用模式,實現了不同技術平臺的打通,使云服務模式技術平臺不斷完善。該系統也稱“中央廚房”模式[ 4 ]。中央廚房的整體架構中,總編調度中心是指揮中樞,負責宣傳任務統籌、重大選題策劃、采訪力量指揮。采編聯動平臺由采訪、編輯和技術人員組成,聽從總編調度中心的指揮,負責稿件加工和發布及推廣。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可向全球500家主流媒體和新聞網站供稿。
3.2 經濟日報的集中控制模式
經濟日報社利用集中控制技術平臺建設,打通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壁壘的媒體融合之路,滿足了記者和編輯的編前使用。集中控制主要分為策劃指揮、新聞編發、值班調度、多功能會議室等功能區,是經濟日報及移動端、中國經濟網、直屬報刊實時聯通、資源共享、全天候滾動編發新聞的業務平臺。集中控制模式采用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先進技術,實現了采編系統、輿情分析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信息服務加工系統等有機融合。
3.3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的“現場云”管理模式
新華社推出“現場云”全國服務平臺,助力傳統媒體“一站式”邁入直播時代。“現場云”向全國新聞媒體開放,通過“現場云”平臺系統,記者只需在手機上一鍵安裝App,就能瞬間擁有直播報道“利器”[ 5 ]。實現素材采集和同步回傳,編輯部可實時進行在線編輯和播發,全面增強新聞報道時效性和即時性。現場新聞正是推進源頭創新的高效引擎,推進著新一層次的媒體深度融合,實現零成本新媒體升級。借助“現場云”平臺系統,將統一解決入駐單位的服務器、帶寬等系列基礎網絡資源,用戶實現零成本運營。
4 結論
技術平臺建設打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融合之路,使電視新聞寫作的方式也更加豐富。數字技術平臺的不斷創新,“中央廚房”信息稿庫及數字技術的利用推動著新聞寫作的發展,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也成為電視新聞發展的重要方向。重視電視新聞語言敘述的全媒體化、平民化,重視受眾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強化電視新聞內容的趣味性等都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段淵.數字技術在電視新聞制作系統中的應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3):52-54.
[2]梁捷琴.新聞資訊類自媒體新聞的寫作創新分析——以公眾號“新聞哥”為例[J].視聽,2017(10):100-101.
[3]楊江科杰.基于媒體融合下的新聞采訪及寫作分析[J].視聽,2016(12):113.
[4]宮魁,孫應琢,湯代祿.“中央廚房”技術平臺的建設與應用思考[J].青年記者,2017(7):55-57.
[5]婁曙紅.試論媒介融合時代城市臺電視新聞編輯的流程再造[J].新聞愛好者,2017(1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