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年級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有效措施。這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我國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阻礙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和學生寫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優化。本文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有效策略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就目前情況而言,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學生作文寫作的提升,不利于語文教學活動的發展。具體來說,一是作文教學模式僵化單一,基本上是教師提出作文題目,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缺乏生動有趣的講解或指導,導致學生盲目地按照題目進行寫作。作文教學方向模糊,導致學生的寫作水平低下。其次,寫作和閱讀是嚴重分離的,即作文課只寫作文,閱讀課只講課文。但是,寫作是基于閱讀的基礎上的。沒有豐富的閱讀材料,學生就難以寫出好的文章。最后,對學生作文缺乏評點,老師經常把這些文章放在一起審閱。打個分就算完事,學生對于自己作文的好壞不清楚,哪些地方要改進也不清楚。
二、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1.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寫作是學生和老師們最為頭痛的問題。老師教得賣力,學生學得吃力。久而久之,很多學生對寫作就失去了興趣。在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害怕寫作是由于缺乏寫作素材,一方面是由于不知道如何下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在日常中勤于積累的習慣,并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高年級學生在低年級已經掌握了作文的基礎知識,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寫作的技巧,用文字能順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但是,大部分學生仍然無法提高自己的寫作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降低寫作的要求。比如“生活真是豐富多彩”的作文題目寫作中,對于作文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作文中需要體現出生活中的事件,豐富多彩的原因以及具體表現等。但是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只需要能夠將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情描述下來,并寫出自己的看法即可。這樣對作文要求降低了,學生能夠輕松的完成教師的作文任務,自然會激發出寫作的興趣。同時,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積累日常素材的習慣,比如每天要求學生記錄上學或放學路上遇到的事情,看到的景色等,并在日記中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在以后的作文寫作中就可以胸有成竹。
2.注重積累,才能“有話要說”
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還需有詞可用、有話可寫。在寫作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無話可說的情況。這時,平時積累的素材就大大地派上了用場。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一本《采蜜本》,我結合《采蜜本》讓學生每天讀一篇文章,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積累四個好詞,兩句好句。量少,對于學生不會造成負擔。別看量這么少,日積月累,就會聚沙成丘,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大了,獲得了間接的知識經驗,為習作積累了必要的語言材料及寫作技巧,作文能力也明顯地提高了不少,可謂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學生只是模仿別人的生活。寫出的文章都是空洞的,缺乏個性。在這個基礎上要讓學生開闊自己的思維,學生的生活五彩繽紛,有滋有味的,在農村可以看到城市看不到的美,鳥語花香,爛漫的野花野草;小溪里自由自在的魚蝦;沙灘上烤地瓜的氣味、烤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美是無處不在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學會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聆聽身邊的見聞,體驗自己的獨特感受。
3.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和表達習慣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寫作技巧和寫作習慣的培養。可以圍繞文章內容向學生解釋寫作技巧,使他們能夠準確快速地掌握寫作技巧,促進他們對寫作布局形成一定的認識。在寫作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比喻,擬人化等修辭手法來寫作,提高文章的靈活性。例如:讓他們準備一個空白的記事本,并抄寫下他們最喜歡的詩句和語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不斷積累,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寫作知識,豐富寫作材料的積累,為學生更好地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不僅是小學語文的主要教學內容,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要加強對小學語文寫作的重,注重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朱鳳梅. 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中促進閱讀與作文教學的整合[J]. 中國校外教育,2017,(11):133.
[2]陳靜.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9):87.
[3]周維.小學語文高年級有效作文教學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 2014(9):74-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