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文
摘要:數學是一門研究性較強的學科,枯燥乏味的理論困擾著學生的思維,對于數學思維的培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讓同學們產生對數學感興趣以及對解決數學難點重點的熱情,因此,要培養同學們的思維能力,在分析問題中不斷的概括歸納,運用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解決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本文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對數學思維的培養,談談咋今后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思維;培養
數學思維就是數學的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形式,思維是人們對客觀的存在以及主觀的反映,好似從一般到特殊,在從特殊到一般等等。是人們大腦的活動形式,因此,全面開發同學們左右腦的潛力,培養同學們的思維能力。
一、數學思維的培養
“樂趣是人生道路上的啟蒙老師”,這句話無論放在人生道路上的哪個階段,都是客觀的存在。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一個人的信念是支撐其活下去的動力。在解放戰爭時期,紅軍憑借著一股堅定的解放信念,走完了長征路。學習是一條漫漫的長路,其中阻礙重重,數學的學習更是如此,由于小學生還不具備成年人的思維成熟程度,不斷的施壓和束縛更會助長叛逆情緒,所以聰明的教育者就會從學生的興趣方面尋找突破口。
我把這種想法真正應用到了課堂上,所使用的教學手段盡量幽默。PPT上的電影畫面經常會讓不知情的人以為正在進行的是一節輕松的影視鑒賞,實際上,動畫片中的對白被解題公式所替代,笨拙的熊兄弟正在為一道數學題愁眉不展,美麗的花仙子被女巫的邪惡力量囚禁,只有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才能打敗女巫…做這些內容是非常花費時間的,效果卻相當明顯,大受學生們的歡迎。不僅是課堂上調動氣氛的主題,更成為師之間生課下的談資,一學期下來,班級的平均成績大幅提高。
將多媒體融入教學中,并從學生的心理入手,別出心裁地在枯燥的數學中加入學生眼中的流行元素,以完成任務的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增強自主解決問題的動力,并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更多成就感。
二、師生模式倒轉
數學學習是對學生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的多重考驗。在數學考試的評分標準中,每一個步驟都進入計分,結果的正確與否并不是高分的關鍵,所以解題過程的嚴謹程度和解題方法的新穎程度,是學生學習思考能力的重要體現,所以,學生在解題中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向就變得非常具有價值。
我曾在一次教學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學生在填寫入學檔案時,理想的一欄都會寫上“教師”這兩個字,回想自己童年時,不少同學都以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為榮。究其原因,我發現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這兩個字,不僅僅是作文中辛勤的園丁和智慧的引路人,而且是一種權威的存在。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打破“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模式,角色倒轉,讓學生對要學的課程進行學習、舉例、備課,然后走上講臺,我則在課程前做出指導并且在課程之后做指正和補充,這種新型的角色顛倒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小老師”的責任感和權威感,使學生的學習態度更認真,學習習慣更主動。
三、合作交流學習
數學是一門十分注重想法的學科,但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對于一群還著迷于漫畫書、動畫片和游戲中的孩子來說,數學無疑是枯燥乏味的。在教學工作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很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學生不完成作業、抄襲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問題是出現在“角色倒轉”的教學模式之后的,例如在備課的過程中工作量過大,學生找不到思路,某些題目的解題步驟并不完善,效果并沒有達到我的預期。經過反復的學習和參照,我對這一模式進行整改,用“團隊競爭”替代“單槍匹馬”,5個人一個小組,明確分工,比賽獎勵機制,由班級同學評選出最佳“小教師”團隊,進行實物獎勵。
例如在三年級的時候,當學生學習如何計算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時,除了用“1x1”的小正方形鋪滿長方形的方式解釋定義外,同組的成員還想到用情景劇表演的方式講述解題方法。只用了十幾分鐘,所有的學生就都掌握了定義以及方法步驟,課堂效率因此提高。
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并非是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而是要培養學生間的合作意識。新時代的背景下,學生中的獨生子女偏多,性格比較自我,遇到問題不懂得求助和交流。在這種學習機制下,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經驗的傳遞讓思維得到了完善,無形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一題多解的成就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提高,班級整體水平也得以提升。競爭模式讓學生不甘落后,更加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結束語:
數學的魅力,并不局限于華麗的修飾和押韻的排比,而是在于那些在探索答案中迸發的思維的火花和解決一個題目合筆的剎那。讓學生看到數學的魅力,感受解數學題目時帶來的成就感,是培養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必須要走的一步。只有把創意和情感都揉入教學之中,課堂之上才能讓冰硬的數字,變成一個個舞動著的靈魂。
參考文獻:
[1]朱建英.數學的本性[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丘成桐.數學與科技[J].數學譯林,2004(02):166—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