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易佳
摘 要: 本文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審視,指出現階段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從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創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借助互聯網的特點三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創新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現狀 創新路徑
1.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協調性及對環境的適應力。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逐年提升,引發一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乃至社會的安全隱患。因此,要立足于我國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現狀,研究適合我國大學生的健康教育路徑,有針對性地創新,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1]。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2.1隊伍結構基本建成
部分高校已有自己的專職心理教師和兼職的心理健康專業的教師。專業的心理教師則是有心理學背景專業的老師,其他的則由具備資格或具有相關資格證書的輔導員或是心理醫生等充當。在特定的心理咨詢場所,負責大學生的心理指導、課程規劃、項目建設和業務指導等工作,以及問診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問題疏通等工作。
2.2設施設備基本保障
為了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部分高校成立相關的心理咨詢室,并且分撥經費、開展業務培訓、進行工作指導、工作監督落實等專門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環境,并逐步更新設備,配備心理檢測工具、常用及專用設備等輔助工具以改善心理健康測試條件,保證學生心理咨詢,促進心理輔導的正常進行,為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
2.3形式多樣化
除了通常的心理課程開設以外,很多高校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會不定期地開展心理沙龍普及心理知識,開展校園活動讓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服務,還進行網絡互動、心理測評等各類輔導,讓學生心理咨詢方式可以多元化及更加方便。同時,以社團途徑進行活動交流,以更加靠近學生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的輻射。
2.4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
很多外部元素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逐漸引進,使得國人的價值體系發生變化,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據教育部門數據來源,在校學生30%以上的學生存在異常心理,其中5%以上構成心理疾病。目前在中國獨生子女及環境的形勢下,導致學生背負沉重的壓力,在學生的潛意識里隱藏人格更容易被激發出來。接受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學生比例逐年上升。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問題
3.1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欠缺
在高校心理課程從開設到落實的一系列過程中,各個環節和要素都需要進一步規范。盡管有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是卻形同擺設,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只是在課堂上上課,仍然沿用傳統老舊的方法進行教育。甚至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是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沒有進一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拓展,缺乏針對學生建立的心理健康敏感機制,不能在學生和學校之間形成聯動機制,往往是出現問題后才解決。
3.2高校心理健康師資結構不合理
我國政策要求每所高校需要2名以上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任職,而相對于其他行業,心理咨詢教師的要求則更高,需要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以及熟練的心理學治理經驗。就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并沒有達到全國每所高校的匹配要求。部分新手、愛好者混雜在這個行業之中。學校要求專職人員周旋于學校事務之中,使他們無力進行培訓和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學生獲取心理知識的主要途徑,缺乏正確的引導,師資結構不合理,導致整體心理教學素質欠缺。
3.3思想認識不足
首先部分政府部門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文件的下放實施的具體過程停留在文件上,影響心理健康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沒有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阻止它的有效落實計劃。其次,學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歸化并不明確,將其定位在各種不同的位置上,有的屬于馬克思主義系列,有的屬于心理健康系列,有的屬于教育系列。在實際工作的推進中,由于定位不清晰,導致落實不到位。
3.4心理健康機制不完善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側重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解決和減少,對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隱患,而且要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健全人格,達到教育的本質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工作者側重于學生的心理障礙咨詢,沒有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生關注心理并樂觀面對的能力。
3.5用心理咨詢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咨詢。部分高校設立的心理咨詢室僅僅針對有了心理疾病的學生開放,并且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一對一的解決。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范圍小,并不廣泛,呈現一種被動的狀態,并且咨詢效果沒有進行專門的存檔和評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僅僅用單一的心理咨詢進行解決,并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心理咨詢是一門技術性的工作,它要求咨詢人員有專業的培訓和扎實的基礎心理知識。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學生心理教育的服務標準。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路徑相關對策
4.1重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團隊
高水平的教育工作隊伍在心理教育的創新過程中可以發揮更高效的作用,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首先,在學生基層中,要培養一批有心理健康素養的學生干部,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多于師生之間。讓這些骨干人員影響他人,盡早及時地發現學生之間存在的心理問題并找出解決的方法。這樣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可以快速傳播。其次,高素質的輔導員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以年級、學科為單位設立有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輔導員,以更貼近學生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輔導一對一模式。并且定期針對學生情況給輔導員進行培訓,及早發現并解決學生問題。最后,以專業素養的心理咨詢師為壓軸,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遵循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減緩壓力[2]。
4.2創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創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理念。健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健康,還意味著心靈的健康,以及和身邊的人相處時,和他人的關系,將知識融入生活,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困難。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力是很大的,盡管目前加強了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但是不能將效果發揮到最大,還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幫助,單方面的心理輔導作用相對于學生、家庭和學校的協調作用來說是有局限性的。另外,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占據一小部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來自于生活的瑣碎事情,如畢業的方向、家庭關系、戀愛關系、社交關系等這些構成生活的方面。這些問題對學生不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卻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反映學生處理問題和應對事件的能力態度,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是有顯著意義的。
4.3利用互聯網開展網絡心理教育。
互聯網的隱蔽性可以讓學生更快速地吐露心聲,放下自我防護。首先建立在線平臺,一方面可以保護學生的身份和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聯網的便捷性緩解學生接受心理咨詢的壓力。通過設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模板,將學生的問題分門別類,建立心理測試,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模塊服務,并且有針對性地設置回答方式,按事件的輕重制定回復方式[3]。
引入翻轉課堂模式,研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微課系列課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心理障礙。通過課前學習課程,課中可進一步加深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并且安排學生制作小視頻,模仿演練,培養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另外,微課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課外時間了解心理健康,了解自己,主動引導自己不再消極。
通過自媒體時代的工具,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普及和宣傳,創建公眾號,電子雜志等社交媒體平臺,在學生中產生良好的影響和反饋。再建立預防機制,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并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后續觀察和了解,有針對性地完善心理健康檔案。
5.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發展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關系我國青年的綜合素質,將心理健康列入重點關注欄目,減少因為心理障礙而導致的退學率和休學率,幫助高校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秦喆,杜瓊.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3):108-110.
[2]王琿.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5(14):63-65.
[3]來燕,劉曼曼.移動學習環境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4):81-82.
基金項目: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高職院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提升研究——基于焦點解決短期咨詢技術》(課題編號2018YR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