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峰
摘要:2018年政府針對去杠桿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去杠桿和財政約束雙重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有了較大的下滑趨勢,消費低迷,投資萎靡。10月31號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中再次強調“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將短期內穩增長作為接下來發展的主題。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談到去杠桿政策時表示,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慮不周、缺乏協調、執行偏離,強監管政策效應疊加,導致了一定的信用緊縮”。這些信號都提前預示了政策信號的變化,當前情況下,筆者對去杠桿政策有了一些思考,本文對此進行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去杠桿;思考;政策;中國經濟
一、去杠桿政策有何而來
2018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上提到“要以結構性去 杠桿為基本思路”。習近平主席的思路為去杠桿指明了方向,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去剛剛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宏觀杠桿率,而途徑就是結構性去杠桿。中國經濟的總體負債率,是扣除了非金融機構的總體負債率,包括了政府,包括了企業??傮w負債率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穩定的,穩定在140%。到了2008年,負債率突然跳升,4萬億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的大量發放。從2008年四萬億政策推出后,中國經濟依賴借債發展經濟,負債率在08年后一路上升,2012年國際清算局公布中國4萬億負債率達到2.0%。4萬億進入了市場,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應,比如,市場上有些理性投資者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實體經濟接納不了那么多資金;第二,房市在當時政策導向下仍是偏重于資產屬性,有誘人的投資投機機會;第三,政府為了防經濟下行過快,貨幣政策又一直是中性偏松。在這樣的環境下,再加上金融監管跟不上或者說各金融監管協調不力,缺乏統一的宏觀審慎觀點,各自都在積極鼓勵各自被監管的機構大膽創新,打破分業經營和利率的限制,或者說默認有些‘無序的創新。自然,那么多的資金就會繞道逃避監管,創新出各種各樣交易結構復雜的金融產品,放大杠桿力,實體經濟投資預期不看好,就玩起金融資產屬性重的包括房地產的各種資產交易。也就是說,脫實入虛問題,是中國經濟的調整、寬松的貨幣政策、房地產當時的投資屬性以及監管滯后共同造成的。
2017年我國負債率從08年的140%上升到了260%,也就是增加了120個百分點。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發表言論:“在過去的10年間,不到10年的時間里,我們經濟增長還能維持在6%點幾,靠的是什么呀?靠的是借債。”水漲船高的負債率,國家不能對負債率忽視了,負債率如果持續增長,最壞的局面是出現資金鏈的斷裂。所以這兩年政府開始下決心去杠桿。杠桿率越高,經濟風險就越大,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由于杠桿率過高而爆發的,這也是為什么中國要去杠桿。去杠桿有兩種辦法,第一個是從源頭控制貨幣的發行量;第二個辦法是把國企的壞賬轉成股份。
我國杠桿有幾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按照所有制來進行劃分,國有企業杠桿率高,國有企業有政府作為擔保,可以較易的拿到貸款。二是以行業劃分,房地產行業是杠桿率當仁不讓是較高的,銀行對貸款的審批粗放的,沒有進行真正的信用評估,而需要抵押品,房地產是最好的抵押品。再次是一些產能過剩的產業,2016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是三去,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去庫存被再一次提到,最后是其他非金融實體行業。三是地方性債務問題,我國地方性債務問題非常嚴重,地方政府依賴銀行的借貸,銀行如果停止借貸,地方政府財政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杠桿。財政部今年發的,暫停向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停止PPP棚戶區改造,全停,取消一切補貼。這也是針對此問題,提出的一個解決辦法。2015年財政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減少我國數量龐大的債務存量。債務償還開始出問題了。在債務償還的壓力之下,我們知道,2015年財政部做了一次債務置換,把地方政府的短期到期債務置換為長期債務。地方政府要求銀行續貸,如果不續貸,他的財政會出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杠桿。
二、結構性去杠桿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國外有過一些知名的研究,研究成果顯示:在金融周期達到頂點之前,信貸的增長超過經濟增長,即出現“無增長的信貸”;當走過了拐點,在整個去杠桿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會出現經濟增長的速度比信貸漲幅要快,被稱為“無信貸的增長”。經濟增長速度是快于信貸萎縮、杠桿下降,但是經濟增長勢頭不是特別的萎靡。
我們看待債股的可持續性,可以通過兩個視角去觀察:
從微觀層面,古典的經濟學家認為“先賺錢,使用賺到的錢,再去投資”。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債務還本付息(微觀去杠桿) 有以下幾個方式:(1)使用賺到的錢去還債,這樣會影響抑制投資活動,最終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2)用新貸款償還舊貸款,隨著貸款的金額越來越高,付息的壓力也會越來越高,新增貸款對于經濟增長的效益與付息的成本相抵消,“無增長信貸”又出現了。(3)第三,通過變現資產還債。如果只是一個企業變現資產,那對經濟的影 響是正面的,但如果大家都變賣資產就麻煩了。
從宏觀角度來看,凱恩斯認為“先進行投資活動,才會有收入”,需要推動宏觀的投資,才會增加企業的收入,使得債務和付息出現正的循環。需要推動宏觀層面的 投資以幫助企業增加利潤,使債務還本付息出現正循環。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依靠財政的擴張、放松貨幣,以此來降低利率,外部貿易順逆差,以此增加投資。
三、“去杠桿”應更具針對性
通過上述的分析,筆者認為當前去杠桿政策與現實有很多矛盾,今年兩會以后,新任央行行長發表講話:“我們已經做好準備縮表,已經做好準備退出貨幣松寬。”從央行行長的講話中,我們可以預測出未來央行的舉措,宏觀層面上觀察的是廣義貨幣、狹義貨幣增速都在不斷的下降,央行縮表,退出松寬。2017年我國經濟工作會議文件指出:“守住底線、防范系統性風險?!彼?,具體的建議如下:
一是金融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要把握的較好。金融強監管與貨幣政策、政策要做好協調,充分評估金融領域的風險向實體領域的傳導效果,要著力避免用力過猛帶來的風險。
二是去杠桿過程中,更加注重化解結構性矛盾。根據中國宏觀的杠桿特征,對金融企業部門的結構性問題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力,分類設計政策。例如,解決民營經濟的發展問題,短期“輸血”與長效的機制都要一起發展,長期來看,去杠桿最重要的是國有企業和地方債務。
三是解決好激勵機制和政策目標沖突。國有企業現階段以考核和懲罰機制去倒逼去杠桿,這樣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形出現,國有企業應該從治理結構層面來展開,通過設置合理的激勵措施,引導國有企業主動的將杠桿;
四是對債轉股進行合理安排。《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指出現階段債轉權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被解決,如資金來源、公司治理、重組方式等。筆者認為債轉權如果想獲得理想的效果,需要解決關鍵問題是如何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過程中要避免向國有僵尸企業紓困、同步處理好去杠桿與去產能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馮明.宏觀債務管理的政策框架及其結構性去杠桿[J].改革,2016(07):104-114.
[2]張曉晶,文豐安.結構性去杠桿:政策演進、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改革,2018(08):5-14.
[3]李若愚.金融去杠桿進程、影響及政策建議[J].中國物價,2017(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