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李澤宇
摘 要:民族地區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地域、經濟、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制約。本文通過對澳大利亞高校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以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建設、軟硬件條件建設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建設等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借鑒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經驗,尋求民族地區信息技術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有效途徑。
關鍵詞:以人為本;澳大利亞;民族地區;創新創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中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立德樹人的教育大計,更與創新型國家戰略緊密相關。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是國內外創業教育發展的邏輯必然與歷史規律。民族地區高校必須抓住創新創業蓬勃興起這一有利契機,實施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質行動,構建符合民族地區高校特點的全程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激發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源動力,培養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考力與行動力,促進學校與人才的共同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民族團結統一。通過親身體驗澳大利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汲取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經驗,力求為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于1951年提出的。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學會學習”,重點關注學生們如何學以及學到了什么。在此觀念影響下,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也隨之進行改革,2002年時任聯邦教育部長布蘭登.尼爾森發布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全方位多維度闡述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資金籌措、大學管理等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并把激發個人潛能,使其發揮最大潛力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通過推動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逐步奠定了澳大利亞教育強國的地位。
澳大利亞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擁有2400萬人口,有來自世界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移民到澳大利亞謀生,除了當地土著居民以外,其他人都算外來人口。街上隨處可見不同膚色的人,感受到各國不同的文化。在這種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尊重與包容,這種文化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體系對于民族地區高校雙創教育促進機制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澳大利亞教學模式
2.1課程體系
澳大利亞全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從學前教育到高中的基礎教育階段,每個洲都有自己的標準。課程安排基于產業需要,按照國家能力等級標準,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摒棄無實用價值的內容,壓縮存理論課程,保證學生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到實用的、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由行業、企業組成專家對課程結構體系進行設計,符合ISO國際標準。
2.2考核形式
考核時間貫穿整個課程學習過程,教師根據課程進展需要,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可以采取小組作業、隨堂測試、課后在線測試、項目報告、課外調查,小組討論、口試、操作等多種考核方式。考核內容多元化,不只局限于書本內容、課堂內容,需要對學生理論知府、思維能力、實踐技能、應用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進行全面考核。這樣就可以避免平時不努力,考前突擊的現象,任課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進展,對學習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檢驗。
2.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和成長,以提升學生素質為主。一方面,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學生自學為主,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延伸,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培養學生對不同觀點、論據的批判性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多種渠道與學生溝通,尊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方案和設計教學內容,選擇符合學生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教學活動由低層次的知識學習向高層次的綜合與創新方向發展。
三、啟示與借鑒
延邊大學是一所省屬綜合性民族大學,生源呈現出民族多樣性。當創新創業文化的建設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的必然選擇,延邊大學的學生將面臨一次重要的機遇和挑戰。借鑒澳大利亞高校成功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地域性、民族性,有針對性地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創新創業文化,培養大學生的協作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目前我校信息技術類學生的當務之急。
(一)分層次設置課程
澳大利亞高校的課程設置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借鑒這一理念,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對我校的課程進行調整和修訂。對英語和數學等基礎課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學科的最低標準和要求的情況下,設置相應的延伸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對于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可以實行導師制,通過雙向選擇將學生納入老師的研究方向,增強對專業性較強知識的消化理解。
(二)重視實踐教學
悉尼科技大學的就業率居澳洲各大學之首,足以說明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信息技術類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任課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設計案例教學,通過調研、發現、分析和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讓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進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不斷發現新的科研課題,帶領學生進行深入探討。
(三)形成特色辦學
基于地理位置和民族優勢確立信息技術類學生的辦學特色。信息技術類學生專業性強,知識更新快,基于學校整體辦學情況,建立符合行業標準和國際專業認證需要,在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培養輻射全國及國際需要的人才,并通過舉辦校園開放日等活動加大宣傳力度。
四、結論
面對當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借鑒澳大利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驗,民族地區高校要加快完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從而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社會適應性,為民族地區信息技術類專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曾驪,張中秋,劉燕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雙創”戰略需要協同發展[J].教育研究,2017,(01):70-76+105.
[2]田學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變革的整體設想[J].繼續教育研究,2017,(03):20-22.
[3]王紅艷.地方高校“雙創”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3):162-164.
[4]榮軍,李巖. 澳大利亞創業型大學的建立及對我國的啟示[J]. 現代教育管理,2011( 5) : 113-116.
[5]崔 軍. 創業能力國外研究進展及其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7(5):53.
[6]李作章,郭 研. 澳大利亞大學教學標準研制:過程、維度與取向[J].教育探索,2017(4):121.
[7]陳竹韻,陶 宇. 大數據背景下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8):77.
[8]黃容霞,葉青.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6(5):13.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民族地區高校信息技術類學生創新創業促進機制研究”(GH16019).
作者簡介:
徐紅梅,延邊大學工學院電子信息通信學科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