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琪
摘 要:留守兒童的因其特殊的生活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嘗試將繪畫療法引入學校的藝術教育,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一系列心理問題。融入繪畫治療理念的美術課堂,能夠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問題,釋放內心情緒從而抑制不良行為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協調發展。
關鍵詞:繪畫治療;留守兒童;美術教育;心理疏導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所受美術教育狀況
由于父母或一方離開農村到城里工作,一些孩子長期以來無法與父母或父母一起生活。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家庭關愛,情感上常常處于“饑餓”狀態,其生活境遇和身心健康狀況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筆者對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崔莊鄉倉房村山村希望小學進行了調研與美術教育活動,結果發現,由于家庭結構穩定性的打破和父母經常缺席,這些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已經表現出一系列“留守兒童綜合癥”, 例如缺乏家庭互動、家庭教養方式的異化、單親家庭或者隔代家庭的影響、父親、母親或者雙親的角色缺乏, 所造成的人格發展障礙和社會化障礙等。 在留守兒童中,大部分兒童表現出不善交際、缺乏溝通的主動性、低自尊。與此同時,留守兒童比普通兒童更難向人開放。 留守兒童并不是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性格問題,他們其實具備非凡的藝術創造的能力。因此,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我省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二、繪畫治療與留守兒童美術教育的結合
(一)繪畫治療的概念
在20世紀40年代,人們逐漸意識到,一種觀點繪畫不僅反映了內在的心理現實,而且表達了藝術家的主觀體驗。結果,“投影繪畫”一詞開始出現,繪畫投影測試出現,并且出現了大量使用繪畫投影測試的研究。
巴克的“House-Tree-Person”(HTP)測試是一項相對著名的繪畫投影測試。在心理測試中,受試者被給予鉛筆,橡皮擦和白紙,并要求在白紙上畫一個人,一棵樹。 一棟房子,然后根據判斷標準來分析,評估和解釋這些圖像,以了解主體的心理狀態。 確定心理是正常還是異常,并進行心理診斷和治療。巴克認為,測試可以刺激兒童的意識聯想和無意識聯想。研究人員可以分析兒童是否了解房屋,樹木和人的特征,以及兒童繪畫的細節。 例如,透視和顏色使用,包括在圖片背景中使用的顏色,來評估正在繪制的圖像。
兒童繪畫獨特的情感表達和心理特征引起了學者們的強烈研究興趣,特別是在心理學,精神病學和藝術心理治療領域。藝術療法的概念與兒童繪畫一致,繪畫是兒童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這些包括有意識的情緒和無意識的情緒,這些都是兒童的私人跡象。 因此,多數兒童心理治療專家都同意這一觀點: 繪畫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二)將繪畫治療與留守兒童美術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
留守兒童需要一個健康的渠道來發泄他們的情感,而藝術是表達這種感覺的最佳方式。 藝術是什么? 阿恩海姆(Arnheim,1992)說: “它是人類面臨困難時前來救助的使者,是理解人類生存條件和應對生活中恐怖情景的手段,同時是人類為逃避外部現實中無法控制的混亂而建立的合理秩序和避難所”[1]。留守兒童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表達情感,發泄強烈的情感,解決過去和現在的沮喪和痛苦的困難。否則他們可能會以某種行為或反社會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
特別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這種方法可以根據農村現實進行操作。農村地區沒有繪畫治療的條件,沒有相關專業人員幾乎不可能實現專業心理治療。 幼兒園,小學,初中和各級學校都有藝術課程。因此,這是一種有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可以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三、繪畫治療在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應用
兒童繪畫治療是指兒童在成人的指導下通過符號和視覺語言進行交流以表達情感,應對煩惱和創傷的過程。兒童繪畫療法涉及兩個過程,一個是兒童的宣泄和繪畫過程中的自我重建過程;其次,醫生或成人通過繪畫過程和對繪畫的理解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幫助孩子擺脫困境。 兒童繪畫治療方法與藝術教育有關。
對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崔莊鄉倉房村山村希望小學,以“淺繪倉房,擇碼筑夢”為主題進行美術教育活動。對于留守兒童,進行了為期12周,每周一次,45分鐘,四個療程的治療。歡歡(化名),男孩,其父母在東莞打工,1-3歲曾在福建隨父母生活(由于出生于東莞, 回到老家便有了個綽號“小東莞”,大家都以綽號來取笑他),3-5歲留守(期間由姥姥、姥爺照顧), 5-6歲在東莞隨父母生活,6-8歲留守(期間又換為爺爺、奶奶照顧), 由于頻繁分離導致安全感缺失,精神比較自閉。 在訪談中,老師提到歡歡的兩個情況: 首先,他們經常被小朋友和同學欺負。 二是作業本和書本被撕爛,卻是由他自己撕爛的。
在第一個療程中,采用自動繪畫的方式。 最初歡歡拿到畫筆和紙的時候有些緊張,課題小組成員為了讓他放松直接說: “你選一支漂亮的畫筆來畫吧” 在這樣的指導下,但團隊成員很快意識到這樣的導游可能會誤導他,因為漂亮的畫筆不一定是他喜歡的顏色。 在他畫了一張照片之后,團隊成員及時糾正了它并將指南變成了 “挑選你自己喜歡顏色的畫筆來畫” ,當他聽到這句話時,他立即將手上的畫筆改為另一種顏色,于是就有了一組具有明顯色彩對比的作品。繪畫的這種變化反映了他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對比,即明亮而輕松地“漂亮”; 沉重、單調的是“熟悉的”。因此,留守兒童可以通過繪畫積極地使用涂鴉手段釋放人際關系中的情感沖突。
在繪畫治療的第二個療程中,讓歡歡畫出一幅自畫像。 在自畫像中,從位置上看,他將自己畫在紙張的邊緣。 這種自我定位反映了他在現實生活的“角落”中被忽視或被壓迫,缺乏安全感。 與此同時,從形象的大小來看,他把自己畫得很小,反映出他的自我形象小,缺乏自信和自尊。 眉毛不清楚,與此同時,頭頂上方濃密的頭發似乎反映了他目前內心的困惑和恐懼。 從觀察中可以看出,很多時候他實際上處于一種焦慮和麻煩的狀態。 圖中的開放肢體可能是尋求外部幫助的輔助信號,或被動地受到外部無助。 且整個自畫像頭重腳輕,可見歡歡近期可能處于強烈的煩惱、不安之中。 以上結論與兒童繪畫的現有研究結論一致。 很多研究已證實, “在自畫像中,角色的大小與自尊和個人適應能力有關。 ” [2]。 當讓孩子畫一個角色時,孩子會畫出反映他情緒的自我形象。一幅小畫,特別是一幅人物畫,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孩子的低自尊有關。
在第三個療程中,對歡歡采用團體繪畫藝術治療方式,即由歡歡的四個同伴組成的小組,他們合作完成涂鴉作品。在這種治療中,歡歡和他的同伴將分享他們的繪畫經驗并分享他們的感受。 圖中沒有窗戶和門的房子表達了歡歡與家人和監護人之間缺乏精神交流,以及自閉的內心。 較小的人物形象傳達了對人際交往的恐懼與回避; 但同時人物又從房子中走了出來,象征著對人際交往的渴望。
當進行繪畫治療的第四次療程時,畫面豐富,房屋門窗布局合理,人物表達豐富。所有這些都通過四種繪畫處理來傳達干預,這種處理關閉了內在的改善和人際關系的改善。歡歡的封閉心態已基本得到緩解,社交技能得到提升,可以通過繪畫與同齡人交流相信通過不斷運用繪畫藝術,歡歡的社交能力會更好。
歡歡的整體情況,根本原因是與父母分離帶來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使得留守兒童對周圍的人保持警覺和敵意。 在這種情況下,歡歡可以借助與同伴交往帶來的愉悅來減緩心理的焦慮和孤獨感。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使孩子有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有利于情感的社會化,有利于培養孩子積極探索環境的精神[3]。 然而,兒童無法從親子關系中獲得初始的社交互動能力,父母教育的缺乏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和交往行為。 面對同伴的時候歡歡更多的是采取退縮行為,逃避與人交往或者攻擊,有這樣行為的兒童不被接納, 被拒絕和被欺負后,退出行為得到了加強。 他就更加自卑和冷漠,如此對于歡歡來說這是惡性循環。 在經常遭到拒絕和欺負的情況下,他的攻擊傾向變成撕毀他自己的書籍和家庭作業, 只會破壞他自己的東西以發泄他內心的緊張和不適。
總之,定期,及時,適當的繪畫處理可以促進留守兒童社會功能的改善,改善留守兒童的人際關系。提高兒童的團隊合作能力,提高這一弱勢群體的生存能力。
四、結語
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具有獨特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 在諸如缺失家庭照顧和缺乏教育資源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 因此,我們在指導和規范留守兒童的消極情緒和心理狀態的過程,必須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獨特作用,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美)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譯.藝術與視知覺[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2]〔美〕,瑪考爾蒂著.李廷,李曉慶譯.兒童繪畫與心理治療一解讀兒童畫[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3]胡海蘭.繪畫中的留守兒童[J].西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