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其創造的大量優秀文化遺產與所富含的智慧理念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在全球文化趨同化的今天,高校藝術教育應如何遵照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原則培養人才,成為當下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本文圍繞傳統文化與藝術創新的關系、高校教育對文化保護的作用,以及在藝術類本科中開展文化傳承的途徑與舉措等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藝術教育;傳統文化;文化自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文化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之根本,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傳統藝術實物在今天大多躺在博物館里供現代人觀賞,但傳統藝術的精神與文化理念應該生生不息。
大學教育承載著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自然也是傳承文化的主力軍。在藝術類本科教育中,如何讓學生在以西方為主導的審美眼光下保持文化自信?如何在后現代藝術的轟炸中延續中國傳統藝術一貫的優雅?如何在市場化大浪潮中保持中國藝術特有的品格?這些是當代大學藝術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一、藝術教育與文化自覺
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是明白其文化來歷,形成過程,以及它的發展方向和特色。“文化自覺”意識覺醒有助于我們在文化轉型期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提高應對問題的自主能力。“文化自覺”就是要我們意識到中華民族的根本之所在,在了解自己的文化立場之后,才有資格談文化發展與藝術創新。
在藝術教育中除了應傳授相關的藝術技能與創作手法外,還應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民族審美情趣,塑造民族文化自信。深刻理解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內在關聯,才能創造出不隨波逐流的藝術作品。以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為例,該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為編劇,作為當下受眾人數最多的影視藝術的創造者,應該如何寫出反映真實中國人民生活狀態,接地氣的劇本呢?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富饒的源泉,在這里學生可以看到中國人千年來不變的個性特征,吸取到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無數的歷史事件、神話傳說亦是源源不斷的素材庫。唯有立足民族文化之根本,才能面對世界,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二、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自2001年昆曲藝術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被列上我國政府的工作日程,在全國范圍內不遺余力開展相關工作。大學課堂就是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陣地之一。
為了加強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在高校藝術類專業中,有大量專業是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口的,比如表演、音樂專業可對應傳統表演藝術領域,如傳統舞蹈表演、音樂表演;美術、設計等專業可對應傳統手工技藝,如民間美術、陶藝與漆藝;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可進行戲曲文學劇本創作與口頭文學的收集整理。在具體操作中,可根據學校所處的區域文化特性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狀況,有效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將其帶入藝術教育的課堂中,并組織學生定期深入民間采風,進行田野調查,一方面可記錄、采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非遺保護、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可引導學生立足區域文化,進行藝術創新,從鄉土文化中尋找靈感,創作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佳作。
此外,綜合類大學還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工作推廣至全校,展演精品非物質文化遺產,或邀請相關遺產傳承人向大學生現場演繹,使之成為大學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提升文化自知與文化自信,同時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三、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實現文化傳承的途徑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對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藝術教育來說意義重大。若要在高等藝術教育中實現文化傳承,需從教學、科研及校園文化等方面著手,逐步實現文化繼承、文化發展、文化強國的理念。
(一)結合傳統的教學體系。在專業課設置中,加強中國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的理論課程比例,引導學生系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脈絡與美學特征,在實踐課程部分,教師應培養學生對傳統元素進行有意識地挖掘,并應用于藝術創新中。
在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中國云紋、篆刻藝術、書法藝術、敦煌壁畫、京劇臉譜、太極圖等傳統元素,并指導學生借助傳統元素完成藝術創作。影視類專業教學可選擇優秀影視案例進行觀摩與分析,如《望長城》與《舌尖上的中國》這兩部拍攝于不同時代但同樣獲得巨大反響的紀錄片,均采用立足民族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策略,將民族歷史、地理風俗、節慶禮儀、民間智慧等要素有機融入被拍攝對象中,從而引起觀眾共鳴。那么在教學中,可由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其成功之道,并布置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拍攝作業促使學生完成相關影視創作實踐。
(二)立足傳統的科研發展。對于高等藝術教育來說,除了要建立健全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外,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藝術人才,才是大學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
大學依托高素質的師資力量與嚴謹的科研環境,在教學的同時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同時能促動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傳播。學校可結合自身教學優勢與當地文化資源,成立相關科研機構或文化基地,既能提升學校教學、科研質量,又能帶動區域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展示傳統的校園文化。除了課堂內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藝術,課堂外也應營造傳統文化的育人環境,潛移默化達到目的。其中校園文化建設能充分發揮文化傳播、文化傳承的功能。
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在社團活動中學生自發策劃、組織相關活動,并在全校形成從眾的群動力,影響范圍大且容易獲得學校同學的共鳴。在社團活動組織上,應在符合學生趣味、貼近校園生活的基礎上,以社團文化獨有的輕松、活潑的特性傳達深厚的傳統文化,如針對播音主持專業學生開展“經典誦讀大賽”活動;針對設計類專業學生開展“古代服飾展示”活動;針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學生開展“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學生社團活動不僅能展示學生的專業素養,提供學生藝術交流的平臺,更能在寓教于樂的方式中將傳統文化融入豐富活潑的校園生活中,實現其文化傳承的目的。
此外,可利用課堂之外的時間開展傳統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將我國傳統藝術精品如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書法藝術、篆刻藝術等以演出、展示、講座的形式在校園內推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審美水平。除了雅文化傳播,還可將學校所處的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引入校園,加深對本地學生的文化認同,促進與外地學生的文化交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