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艷
【摘要】“互聯網+教學”的提出,使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變為可能。課堂引入互聯網,正是高校教學供給側改革的一種嘗試。文章以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為例,探索和提出了在微課、翻轉課堂以及智能移動終端方面的應用建議,努力使“互聯網+教學”實現供需相匹配,希望給高校教師同行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互聯網+教學;微課;翻轉課堂;智能移動終端
一、引語
互聯網連接著無數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可以同時在線聽課,課程和教師任學生挑選,上課時間任學生挑選,聽幾遍任學生挑選。這就是“互聯網+教學”。隨著云應用教學平臺的出現,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這些新穎的教學模式正改變著現代高校教學模式,全球的教學資源共享,“互聯網+教學”,不僅僅產生了網絡課程,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教學過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根本變化[1]。教師講、學生聽的單線灌輸傳統教學方式被引導、互動、討論、體驗、混合的教學方式取代;如果教師不注意研究時代特點的變化、教學對象需求的變化,仍然按照傳統方式教條刻板地一廂情愿地進行供給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效的供給。面對高校教育中出現的這種“供需不匹配”現狀,尤其是財經類專業,“教學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筆者在進行浙江省教改“慕課在翻轉課堂中應用與實踐——以國際貿易學為例”過程中,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實踐與探索,在2016年暑期上海財經大學教師發展中心舉辦的現代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培訓中,聽了多位大師關于互聯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新觀點的講座,獲益匪淺,在此基礎上,想從慕課、翻轉課堂和移動端應用方面談談“互聯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建議,希望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二、慕課的關鍵是做好微課
MOOC(慕課)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se的簡稱,中文名稱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美國于2012年,中國于2014年開始大規模推行慕課,實行視頻公共課和資源共享,聽全球的名校名師講課,例如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北大的“北大在線”和上海交大的“好大學在線”等。網絡課程內容精簡化,片段化,便于學習,拓展空間大,慕課將教學搬上網絡,成為今后教改的熱點,與傳統課堂教學逐步融為一體[2]。但是筆者認為慕課適合名校大師級或者精品課的教師來做,時長40分鐘甚至一個小時都可以。例如哈佛大學的幸福學公開課,全球的人都在聽,每節課的時長大約一個小時。對于我們普通高校正常的教學而言,更適合做微課。微課是指為使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制作某個知識點或教學活動的小視頻[3]。因此,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課,而不是以教師的角度去制作,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制作微課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微課時間不宜過長
根據國外可汗課程的統計和腦科學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在10分鐘左右。而根據人的認知理論,人的注意力只能保持300秒左右。所以,微課視頻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以5分鐘為最佳。不采用大段的枯燥的視頻模式,一個視頻一個知識點。從大小上來說,視頻容量保持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可以是rm、wmv、flv等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這樣,師生可以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Pad、手機等)上,方便攜帶,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學習。
(二)微課的制作形式多樣化
大多數學者認為,配合著PPT頁面進行講解的畫外音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件的內容上,不至于因為教師的穿著打扮和周圍的場景分散學生注意力,教學效果更為突出。而筆者通過兩年的探索實踐、調查問卷和訪談,了解到所教班級學生更喜歡教師和同學出現其中的視頻,他們認為更加生動。所以建議教師在做視頻時,可以制作三種:只出現PPT,教師講解話外音;只出現教師和PPT;實錄整個課堂。建議教師第一次將這三種都制作出來,看本班級的學生到底喜歡哪種。
(三)微視頻要篩選知識點
并不是所有知識點都需要制作成微課視頻,要全面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適用于陳述式的,適合在課后學習的內容,可以制作微課;那些需要跟學生互動,面對面講解的內容仍然要在課堂上講授。在講解一些概念性的名詞如國際貿易、技術貿易壁壘等時,可以制作成微視頻;而在講解國際貿易和環保的關系時,需要學生隨時互動,仍然需要課堂教學。
另外,學校應該支持構建基于云應用的教學平臺,使教學軟件云端化,可隨時隨地就打開應用,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并且可以隨時上傳教學資源;教學終端智能化,采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等多種設備接入,智能終端的接入使教學隨時隨地可以開展;教學互動開放化,提供互動交流平臺云之家等聊天工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討論問題,答疑解惑,分享學習經驗。
三、翻轉課堂注意教師角色轉變和循序漸進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傳統的課堂講解時間由討論、PPT展示、小組任務等互動活動代替,知識傳授環節由教師制作視頻課件并上傳于網絡,學生課外通過網絡自主完成學習[4]。這種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了師生互動,注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翻轉課堂從2007年開始出現,2011年以后迅速擴展至全球,作為一項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變革,在全美乃至全球教育界迅速走紅。我國的應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學和小學,大學在這方面的探索及應用較少。筆者在實施過程中認為,在翻轉課堂中要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取決于以下兩點。
(一)教師角色轉變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知識傳遞者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則處于從屬地位,這就極大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質疑精神與思辨能力的發展。這種灌輸式教學,還可能灌不到學生腦袋中去,教學效果不理想。翻轉課堂不僅翻轉了課堂模式,同時也翻轉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教師更多是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如何去運用知識。教師不再是講臺上的傳道者,更不是絕對的權威,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完成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轉變。教師要先調整心態,轉變理念,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傳授者,而是引導者,與學生民主平等地探討。這些轉變都給教師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教師不僅需要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同時還要提高組織活動能力、溝通能力、處理爭議能力和交際能力等。例如在國際貿易的教學中,講到經濟一體化的時候,展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辯論。教師在辯論前要組織分組,講解辯論規則;在辯論過程中,控制時間,引導辯題;辯論過后還要點評兩隊的表現等。endprint
(二)循序漸進
與授課相同,翻轉課堂也有一個由多到少、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步驟,首先應當對學生掌握微課內容情況、靈活運用程度進行檢驗,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一些能夠啟發學生的問題,進而指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最后在課堂中對學習的結果進行討論和分析。比如在國際貿易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教學初始階段只選了兩個班進行實踐,并且只錄了六個微視頻進行翻轉,期中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教學效果良好;在中后期階段,就錄了幾十個微視頻進行翻轉。
四、引入智能移動終端應用
智能移動終端是指可以在移動中使用的智能計算機設備,通過移動通信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的這樣一類電子設備。現在的智能移動終端包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便攜式電腦等[5]。隨著4G網絡的飛速發展,各高校WiFi網絡的覆蓋,智能移動設備的作用將會更加凸顯,實現了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學生可以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訪問上課的PPT、視頻資源和教師發布的各種學習資源,在智能移動平臺上可以進行互動討論,發表評論等。這一學習模式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大學生現在基本能保證人手一部手機,將移動端與教學相結合的移動智能模式也將成為教育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五、結束語
高校“互聯網+教學”的改革是一場長期的革命。將互聯網引入高校教學,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如果高校教學改革能夠將互聯網很好地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的話,就能使現代的大學教學更加高效,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移動學習終端為載體,以微課應用為切入點,以翻轉課堂為教學結構模式,已經帶來了課堂教學的變化。互聯網在教學中的應用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根據學生的特點提升微課質量,以學生為本的課堂設計,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使教與學的供需真正匹配起來。但這種匹配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互聯網+教學”需要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只有當各方條件逐步成熟,互聯網真正滲透到教學中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文化時,“互聯網+教學”才能真正成為大學課堂教學的新常態。
【參考文獻】
[1]杜召強.職教“供給側”改革與“互聯網+教育”[N].現代物流報,2015-12-01.
[2]夏菊萍.關于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慕課”的思考[J].理論研究,2013(25):166,149.
[3]劉桂花.微課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4(06):122-124.
[4]張新民,何文濤.支持翻轉課堂的網絡教學系統模型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08):21-25.
[5]聞亞蘭,趙冬梅.從教育信息化看翻轉課堂變革的精神要旨[J].當代教育科學,2015(24):5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