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華 呂昌武
摘 要:群體極化是由具有同質的個體所形成的集體,在經過集體討論后,觀點走向極端的社會現象。群體極化現象生成受社會變革、群體組織機制、信息獲取、心理因素等誘因影響。群體極化遍布經濟、政治、生活各個領域,因此不可簡單對其采取粗暴的防治,而因有一系列長效預防機制,而應更多關注社會民主管理的強化、社會傾聽機制的健全和流動信息共享方面,最終實現去極化。
關鍵詞:群體極化;生成;規避
“群體極化”( group polarization) 由詹姆斯·斯托納提出,1961年他通過對群體決策研究發現:群體內部成員的意見狀態對事后決策具有直接影響。美國當代哲學家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中,通過對美、加、德、法、印等幾十個國家出現的案例進行剝離分析,發現群體討論像一個轉化器,原本溫和的女性主義者通過討論可轉化成強烈女權者;法國民眾對美國的救助總是充滿質疑;有偏見的白人對種族問題負面反應強烈等。隨后,他對群體極化作出了如下解釋:“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尤其是“在網絡和新的傳播技術的領域里 ,志同道合的團體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 , 到最后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1]47我們把視野擴大一點,分別從這種現象產生的誘因和規避路徑來分析。
一、群體極化現象的誘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有學者認為群體極化是社會病態,在社會制度經歷轉型過程中,體制結構、思想意識發生變化,變革致使社會中不穩定因素增加,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顯現,民眾價值準則多元,借以尋找社會正義的突破口來發泄內心不滿,群體極化事件多根源于此。
(二)內部組織因素
內部組織機制催促極化的成熟,在這個組織機制中需要一個具有絕對自信的極端立場者主導整個事件發展趨向和內部成員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來自于兩種,一種是溫和異類派的退出給群體整體意見帶來的強化;另一種是具有明顯偏見的同化。
(三)信息因素
極化群體成員總是要為自己獲取的信息尋找具有說服性的論據來證明其立場來影響決策。因此,獲取的信息是否具有最強說服力直接主導著集體成員決策方向。而有效和新穎的信息才具有最強說服力,有效指的是信息與事件討論匹配的正確度和關聯度,新穎指的是群體個體對信息的感知是否能引起其好奇心和興趣。
(四)心理因素
個體在群體內總是希望獲得更多成員的認可與好感,因此,會更多關注他人的意見,當意見一致時,成員獲得安全感,當意見不一致時,成員會自動調整自己的意見,去依從或服從他人和權威的觀點,而放棄原有的自我意見 。
群體極化現象造成的社會影響具有兩面性。一面是正面影響,因為社會聚集著許多具有不同看法的團體,他們彼此辯駁、交互觀點、吸收借鑒,因此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到信息的多元。另一面是負面影響,就是當群體的輿論步入過于趨同的境地,小團體的意見失去社會責任的束縛,走向不受理性約束的邊緣,極有可能危機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群體極化的規避路徑
群體極化并非隨社會產生而產生,是由后天社會制度變革、組織機制、信息、群體心理共同影響的產物。因此,防止群體極化產生不可一刀剪,而應更多關注社會民主管理的強化、社會傾聽機制的健全和流動信息共享方面。
(一)強化社會民主管理
桑斯坦研究發現,人們一開始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或觀念是不清晰的,模棱兩可的,他們不會過早的暴露自己,因此也盡量使自己的意見變得很溫和。如果社會體制是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允許他們接觸自身無法構想的信息,那么,在獲取關鍵信息時,則可以出現更多支撐不同意見的論據來說服群體成員,人們依靠充分討論、理性協商之后,提出理性的結果。這樣,群體組織充斥著不同觀點的人物,信息在此處自由流動,組織變成一個民主管理的市場,極化現象難以形成。
(二)健全社會傾聽機制
群體極化是一個封閉的怪圈,充斥著意見相投的人們,他們排斥多樣信息和異類觀點,在這個與其他人、信息完全隔離的圈內進行討論,為維護集體的完整榮譽,而將意見狀態調整為極端一致,最終結果就是集體失誤。要阻止這種現象形成,就要打破怪圈,健全社會傾聽機制。通過機制渠道聽取多種意見,完善民眾利益表達機制。當個體表現出極端的預期沖動前應及時制止,通過傾聽渠道,使觀點交互融合,指認出前者事實論據的不足和錯誤價值觀,影響其終極觀點。排除外界壓力的影響,讓個體能充分聽取多種意見,隨后對信息做出選擇、甄別、接受、形成辯駁的先后順序。群體極化現象的消除重在使內部成員可接受到具有說服力的反面信息,使其脫離封閉的狀態。
(三)開放信息共享流動
個體知識構建在于外界信息進入人腦的方式,通過同化和順應調整知識體系,從而適應社會和個體的需求。當今網絡信息盛行,單純間接經驗的授學已滿足不了民眾的需求,民眾更傾向于直接經驗的獲取,因此,新媒體在民眾知識獲取中起了重要推動作用。微信公眾號、大數據、云平臺等新載體的普及對極化是起催熟作用還是消除作用,取決于對這些理性工具的支配架構。只有開放信息,進行共享有助于消除社會信息的片面性和獨斷性。封閉語境不需要傳統權威和魅力領袖的領導,也易透支政府公信力,生成極化現象。
歷史事實證明,民主的社會管理、暢通的傾聽機制、共享的流動信息等一系列長效預防機制,對于防止極化現象產生和擴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黑格爾所言,“言論自由要比默不作聲危險性小得多,因為后面一種情形,怕的是人們會把對事物的反對意見扼在心頭,至于爭論則可使他們有一個出口,而得到一方面的滿足,何況它又可使事物更容易沿著本身的道路向前推進。”[2]334
參考文獻:
[1]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