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武
【關鍵詞】留守兒童;權能感;教育支持路徑
【中圖分類號】G5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0-0033-01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增加,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了。留守兒童問題的實質是權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享受權利的能力被剝奪,這種剝奪導致留守兒童的權能感缺失,本文側重探討留守兒童權能感缺失的教育支持路徑。
一、家庭要為留守兒童的心理構筑一道防護墻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教育和親子關系的缺失。首先,從家庭方面來看,留守兒童多是隔代教育,很多老年人只能在生活上關心和照顧留守兒童,事實上父母的教育和關心是根本的,對留守兒童來說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長要多和留守兒童交流談心,對孩子的心理和情感要有足夠的關注。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對于孩子學習成績也要有足夠關注,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是否穩定,若是情緒不穩定要及時了解原因,關心孩子學習以及與人相處的態度,了解孩子和教師以及同學的關系是否融洽,遇到問題及時解決,了解孩子在同學中的表現。父母要多與教師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向教師了解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狀況以便及時解決其心理問題。其次,學校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教師要關心留守兒童,平等對待每一個兒童,多關心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心理檔案,以彌補家庭教育在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的缺位。
二、學校要切實關愛留守兒童生活,滿足留守兒童的需求
教師要教育留守兒童如何與他人相處,對于留守兒童碰到的交往和交流問題要及時地溝通和疏導,提升留守兒童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讓留守兒童學會與他人交往。再次,營造留守兒童生活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留守兒童對生活環境的滿意度,學校附近不能有營業性網吧和娛樂場所,條件具備的地方多設立寄宿制學校,配好生活教師,關愛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營造環境育人的良好氛圍。
三、充分發揮社會救助作用,探索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
留守兒童權能感的缺失源于親情的割裂,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在作祟,中國商品化、城市化、市場化為主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是以剝奪農民和農村生存空間為代價的,這種以汲取農村人力、財力和物力來發展城市經濟的代價在現代化建設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農村留守兒童權能感缺失是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兒童所背負的沉重的社會代價,將社會代價讓留守兒童來背負,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倫理自覺不足,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城市導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并沒有弱化留守兒童的家庭分離、教育缺失的趨勢。恰恰相反的是固化和加劇了這種留守兒童權能感缺失,農村社區空心化使得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空間被擠壓,留守兒童處于一種更加嚴峻的成長困境,他們的教育缺失狀況更加惡化,教育對于留守兒童本身應該是賦權的措施,但是留守兒童權利受到侵害的事件媒體有不少報道。家庭本應該是留守兒童權利最重要的避難所,但是這種城市導向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讓更多的農民自愿或者被迫地離開農村,遠離他們的親人,留守兒童在祖輩或者其他親屬的生活空間里權能感缺失的現象不可避免,隔代教育的無力感導致的家庭教育的缺位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在未來依然存在,這意味著留守兒童權利的被剝奪極有可能會繼續,由于權利得不到保障,留守兒童在其生存和學習的環境中承擔著更大的精神壓力,并最終導致留守兒童的角色迷茫。
(作者單位:淮陰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