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蘇芳+謝衛華
摘要:本文在探討關鍵能力的概念及構成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能力在高職院校學生中的體現以及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現狀,根據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的性質與內容,提出其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學生;關鍵能力;培養
2017年5月23日5月23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指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這是在快速變化與日益網絡化、產業轉型、職業更替時代背景下再次強調關鍵能力培養對學生就業能力與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作為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高職教育,為應對科技的變化、市場的復雜多變,培養學生面對職場變化的靈活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的關鍵能力顯得尤其重要。
一、 關鍵能力的概念及構成
關鍵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德國的梅騰斯。梅騰斯把關鍵能力定義為:關鍵能力是那些與一定的專業實際技能不直接相關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種不同場合和職責情況下作出判斷選擇的能力;勝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預見各種變化的能力它強調的是在面臨市場變化、職業更替時,勞動者依然能夠獲得新的職業的能力素質,也可以理解為可持續發展能力。梅騰斯認為關鍵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基本能力,可概括為邏輯思維能力;二是可遷移技能;三是基本的公共能力;四是基本的常識能力。
關鍵能力的概念提出后,各國對此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老牌職業教育國家英國把關鍵能力稱為核心能力,把關鍵能力劃分為六個組成部分,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術運用能力。我國學者姜大源把關鍵能力理解為企業業務發生變化或者職業更替時仍然能擁有的能力主要包括專業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因此,對于關鍵能力基本內涵的認識基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觀念能力強調的是面對時代變化、職業需求變化時的職業獲取能力與適應能力。這是區別專業知識技能的一種核心素養能力。隨著科技的變化、產業的轉型、職業的更替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出現,原有的以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已經過時了,通過學校的一次性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能服務于終身的職業發展的時代已成為歷史。學校的教育應該是在知識技能傳授的基礎上更注重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適應變化的能力。其次,關鍵能力不僅僅包括認知、理解、邏輯等智力因素能力,還包括溝通、合作、抗壓等非智力因素能力。再次,關鍵能力具有可遷移性,可以在不同職業當中運用。
二、 關鍵能力在高職院校學生中的體現及現狀分析
(一) 對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的理解。
根據“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的特征,結合國內外學者對關鍵能力的研究成果,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認知能力,善于獨立思考,能進行邏輯推理與信息加工,學會學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合作能力,學會與團隊成員的合作,能在一個團隊中處理好與團隊成員的關系,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實現團隊的最大效益;三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把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解決職業實踐和生活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四是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五是良好的職業適應能力。具備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有健康的心態和抗壓能力,適應環境變化和職業變化。
(二) 高職院校關鍵能力培養現狀。
我國職業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隨著職業更替的較快、產業轉型的實現以及日益網絡化,企業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基本專業技能意外,企業更注重的人才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應變能力等關鍵能力。
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發展成為了“以專業知識技能為本位、以就業率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求得一份工作的能力,卻忽視了在職業中的持續發展能力,導致發展后勁不足。職業教育更多時候體現的是其功利性特征。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但是光有一技之長是不夠的,不能把職業教育辦成職業培訓,而忽視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高素質”,對關鍵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重視。作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除了掌握一技之長外,更重要的是具備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
我國高職院校關鍵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認識上的不足。不少教育工作者對關鍵能力的內涵和意義沒有清晰的認識,甚至直接把專業知識技能的獲得等同于關鍵能力的培養,形成以技能為本位的能力觀,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卻忽視了對人的職業發展起著延續作用的可遷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的培養。二是課程設計上的欠缺。由于對關鍵能力的意義和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中沒有明確的關鍵能力培養要求,在教學設計中就沒有考慮關鍵能力的培養。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對學生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等關鍵能力有所忽視。三是缺乏有效的實施方法。關鍵能力的涉及面比較廣,既體現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也體現在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中,是一種跨學科跨專業的能力,難以量化評估,很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法。
三、 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對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作用
就業與創業指導貫穿于整個大學三年的學習過程,體現了關鍵能力培養的全程化特點,有利于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同時在內容上,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基本包括三大模塊,即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新與創業,這些課程內容涉及自我認知能力、交流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意識與能力等,這都是關鍵能力的構成部分。因此,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的目標與關鍵能力培養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是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一條重要的途徑。通過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主要從三大模塊。
(一) 職業生涯規劃模塊。通過了解專業的特征與發展前景以及專業與職業的對應關系,使學生對于專業對應的職業群有個基本的認識,便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個初步的規劃,形成自我人生定位;通過對自我價值觀、興趣、能力特長、性格等知識的了解與測評,使學生全方位了解自己,形成自我認知的關鍵能力;通過課堂以及課外的實踐訓練,提升學生時間管理、組織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過職業心理素質訓練,培養學生情緒管理、情緒觀察、情緒調節能力。
(二) 就業指導模塊。通過就業形勢與政策講座,使學生了解就業形勢,提高就業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形成敏銳的職場觀察力與信息嗅覺能力;通過課程講授與實踐演練,使學生掌握求職的基本技巧,形成信息接受和處理的關鍵能力,提升就業能力;通過社會實踐與職業實踐,使學生盡快適應角色的變化,體驗職業人需要的專業能力要求、溝通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要求以及良好的工作態度和高度的職業責任感,以盡快地適應就業崗位,形式適應環境的關鍵能力。
(三) 創新創業指導模塊。通過體驗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進行課程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通過創新創業系列講座,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熱情,了解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掌握基本的創業知識,形成一定的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霞珍,許玉柏.高職院校學生關鍵“關鍵能力” 培養研究——基于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8,11.
作者簡介:
吳蘇芳,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衛生職業學院;
謝衛華,江西省南昌市,江西中醫藥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