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障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如果不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將來他們將沒法在社會立足。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問題是智障兒童的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為特校教育提出新的課題。文章主要結合新課標,論述特校學習教育教學中,創新教育方法和理念,引領智障兒童適應社會能力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特效教育;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策略
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快速推動特校教育的發展,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殘疾、智障兒童受教育的權益得到保障。
智障兒童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適應社會的能力令人擔心、令人憂。文章從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幾個方面入手,論述對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引領和培養。
一、 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為智障兒童打開生活的“竅門”
生活能力是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智障兒童適應社會,首先應學會生活自理。如果智障兒童連基本的洗臉、穿衣都做不好,將來適應社會豈不是一句空話。為此,特校教育的重心任務是培養智障兒童的自理能力,教師應根據智障兒童的想做也做不好的實際,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慢慢引導、幫助他們打開生活的“竅門”。
生活的“竅門”,關鍵是讓智障兒童學會方法。如教育智障兒童良好的入廁習慣。大部分的智障兒童在這方面嚴重缺失,剛進入校園時,男女廁所分不清,隨便進,甚至有的隨地大小便,大小便后也不知道用紙巾擦干凈……這些習慣的改正,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新課標明確提出對智障兒童進行生活自理的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們應引導這些兒童,辨認男廁所和女廁所的方法,引導他們不可以隨地大小便等,讓他們知道隨地大小便是不文明的行為。此外,對于不會擦屁股的學生進行特殊教育,從如何折疊衛生紙,以及具體的擦法,并引導兒童養成便后要及時洗手的習慣。
再者,對于一些學生還要現場教學,面對面教他們,一次教不會,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四次,直到每一個孩子都學會認準男女廁所,能定時大小便,不隨時隨地大小便等,并選派個別基本能自理的兒童作為生活監管員,觀察和發現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利于每一個孩子盡快適應生活,學會自理。
二、 多示范、勤練習,培養智障兒童基本勞動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涵蓋多方面的要素和能力,基本的生活適應能力是基礎,但基本勞動能力更是適應社會的關鍵。
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基本勞動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即就,不能急于求成,教師應勤指導、多示范,讓兒童反復模仿,從每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展,對于復雜的動作、連貫的動作,應耐心給以分解,對于智障兒童來說,慢節奏、慢教學是最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急于求成的教學,會適得其反。
如穿鞋這個基本的生活常識,教師應耐心將兩只鞋分左右放在一起,讓兒童辨認左和右,辨認,哪只鞋穿在左腳上,哪只鞋穿在右腳上;引導兒童先把左腳穿的鞋子放在左腳邊,右腳穿的鞋放在右邊;在穿鞋時,不能腳后跟先進鞋里,應該腳趾頭先進,穿鞋時,兩只手應扶正、扶住鞋幫,以免鞋子亂動……老師示范后,讓兒童自己穿鞋,在穿的過程中,不要急躁,讓他們慢慢穿,不要催促他們,否則,他們會手忙腳亂,不知所以,甚至會脾氣大發,將鞋子扔出去,寧可光腳,也不再穿鞋。
孩子們經過多次訓練后,逐漸掌握了穿鞋的“竅門”,掌握了穿鞋、系鞋帶的技能,再提高做事的速度和質量,否則,會出現揠苗助長的不良后果。
穿鞋、穿衣服、吃飯等生活細節,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在家中,都是家長包辦,尤其是吃飯時,家長一勺勺往嘴里送,送到嘴里也不好好咽下去,而是吐出來,衣服上、餐桌上到處都是飯菜的蹤影和蹤跡,讓自己吃飯,是智障兒童生活自理的又一主要任務。教師應引導兒童從“喂”和“給”,改變為主動自己吃飯和喝水,養成獨立進餐的好習慣。對于表現好的兒童,采用獎勵的方式,提高他們自理的意識和能力,讓他們掌握基本的勞動能力,不僅吃飯、穿衣、穿鞋等,刷牙、洗臉、洗腳、簡單的掃除、洗衣服、換衣服等,甚至購物,都需要慢慢培養,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開展各種活動,培養智障兒童的社交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也是新課標對于特校教育明確提出的要求,并明確了對于能力的培養,教師的說教作用意義不大,應通過活動引領,在活動中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較之于生活自理、基本勞動能力等,難度更大,更需要我們創新教學,值得探討。
社交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智障兒童的語言、行為等都較之于正常孩子落后,教學中,教師應耐心傾聽,學會猜測和感受,幫助他們勇于和老師、同學交流,表達內心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幫助兒童克服交往的畏懼感,提高交往的欲望。其次,在教學和活動中,開展合作學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強化交往的溝通能力。如與同伴一起游戲、引導他們學會化解與同伴的矛盾,不能以暴制暴。再者,為他們創設交往的環境,如帶領孩子走出學校,到附近的旅游景區走一走,看一看,說一說家鄉的美好,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師還可以引導這些孩子,用廢舊的原料,進行小發明、小制作,既培養了動手能力,也滲透了環保教育,提高社會責任感。
新課標還對智障兒童的選擇和從事職業的能力、道德約束自己的能力等明確了具體的要求,給出具體的指導性的建議,教學中,我們應立足智障兒童的實際情況和弱智的特點,用愛心、耐心、高度的事業心以及責任心去引導他們,促使智障兒童生活自理、具備勞動能力和社交能力、具備擇業能力和約束力等,全面貫徹新課標提出的具體要求,將智障兒童全方位培養和訓練,使之以后融入社會,學會生存,為以后獨立生存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建福.怎樣培養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J].儷人·教師版,2014(22).
[2]陶素玲.社會適應能力與智障兒童不可回避的生存能力[J].考試周刊,2015(78).
作者簡介:閆新春,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民勤縣特殊教育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