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艷
【摘要】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引導學生通過提問,循序漸進地進行各種形式的仿說仿寫訓練,能達到有效提高寫話能力的目標。在實際模仿寫話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提出問題;模仿寫話教學;小學語文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提高農村小學中老年教師課堂提問效率的策略研究”(2015C023)的研究成果。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平時的模仿寫話教學中,教師總是喜歡一問一答式的教學,總是認為學生不會問,總是提前設計好教學問題,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結果是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的思維不活躍,碰撞不出火花,教學效果很低。如果反過來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那會怎么樣呢?
一、在模仿好句好段課堂教學中學會提出問題
學貴有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創設提問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模仿好句好段進行說話練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而且可以使學生的說話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如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樹和喜鵲》一課,課文主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描述了樹和喜鵲從孤單到快樂的故事。其中,在關于樹和喜鵲孤單的描寫上,文中開頭用了這樣一句話:“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在教學時,我發現這句話是以頂真的句式出現的,這樣的開頭有一種講故事娓娓道來的感覺,讓人感到很舒服。這種句式在教科書中比較少見,我靈機一動,立即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模仿說一說這種句式。
師:同學們,讀了這個句子你想提什么問題?
生1:為什么說這里只有一棵樹、只有一個鳥窩、只有一只喜鵲?
生2:為什么用了三個“只有”?
生3: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師:同學們的問題真多,都是我們想知道的,有誰能講講你的想法嗎?
生1:我發現這句話告訴我們樹很少,鳥窩很少,喜鵲也很少。
生2:我覺得三個“只有”說明了它們很孤單,沒有人和它們一起玩。
生3:我認為,這是一個連環相套的句子,很特別,也很好玩。
師:是的,這種句式就叫作頂真。你們能模仿這句話說一個句子嗎?
生1:從前,這里只有一座花園,花園里只有一個大花壇,花壇里只有一朵鮮花。
生2:這里只有一個書包,書包里只有一個文具盒,文具盒里只有一支鉛筆。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質疑文本,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話匣子打開了,模仿出了各種各樣的句子,課后記錄了下來。這樣的教學,不僅有效豐富了句式的運用,而且使學生對樹和喜鵲的孤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會了提問,深化了學習效果。
二、在看圖寫話課中學會提出問題
看圖寫話是低年級寫話教學中常用的做法。為了讓低年級的學生快速提高寫話能力,我制作了幾張模仿寫話卡,就是在一張A4紙上設計好一個看圖寫話的案例和一個準備讓學生看圖寫話的仿寫內容,想讓學生通過模仿,學會寫話。
在《讓座》看圖模仿寫話課上,課一開始,我就先創設提問情境:
師:同學們,看,這里的風景很美,空氣很清新,很多人都喜歡來到這里散步,享受這美好的時光。今天讓我們來觀察這幅圖,你有什么問題想知道嗎?誰能提出問題,我就獎勵他一朵小紅花。
(小紅花是小學生獲得認可的標志。創設這樣的提問情境,可以誘導學生提出自己小腦瓜中的問題。)
生1:這里是什么地方呢?
生2: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3:我想知道,圖中的人物會說什么?想什么?
(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獎勵小紅花,緊接著讓學生自己解決剛才提出的問題。)
師:誰能解決第一個問題,猜猜這是什么地方?是怎么樣的地方?
(通過猜一猜,學生質疑的興趣提高了,對所提出的問題關注起來。)
師:誰能解答第二個問題?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
師:還有誰能回答第三個問題,繼續來猜猜他們會說些什么?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猜答案,教師及時點評引導,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為后面的分析句型,模仿句型說話、寫話奠定了基礎。)
小學生模仿力強,見樣學樣,在后來的看圖模仿寫話訓練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看圖仿寫一段話到看圖仿寫一篇文,從命題仿寫一段話到命題仿寫一篇文,每一次仿寫,都在質疑問難中扎扎實實地進行,寫話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在仿寫兒童詩中學會提出問題
兒童詩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其語言節奏鮮明,歡快活潑,韻律優美等特點,深受小學生喜愛。在兒童詩教學中,我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仿寫中領略兒童詩的豐韻,享受到兒童詩給他們帶來的樂趣,真正愛上童詩。
例如曾經不經意讀到的一首童詩:
有沒有發現
有沒有發現,星星和螢火蟲是兄弟,只是星星選擇了天空,螢火蟲選擇了草叢。
有沒有發現,刺猬也很厲害,他的每根頭發,都是功夫神辮。
有沒有發現,搗蛋鬼也很聰明,水粉當作了化妝筆,襪子當成了吸塵器。
這首詩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表現了小作者對發現的快樂,讀起來朗朗上口,挺有意思,而且每小節格式一樣,都是以“有沒有發現”開頭,接著用一句話講自己的發現,同時展開想象(誰怎么樣)。于是,我把它拿來給學生讀。上課之初,我先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用心品讀,畫出能夠打動自己心靈的句子,觀察這首詩的句型、格式,進行質疑。endprint
師:孩子們,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1:為什么說“星星和螢火蟲是兄弟”?
生2:為什么說“刺猬也很厲害,他的每根頭發,都是功夫神辮”?
生3:詩人用了什么手法來寫這首詩呢?
師:誰能解讀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星星和螢火蟲是兄弟”?
生1:因為星星和螢火蟲都會發光。
生2:因為星星和螢火蟲都是在夜晚才出現。
師:誰能說說為什么詩人說“刺猬也很厲害,他的每根頭發,都是功夫神辮”?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因為刺猬的刺很硬,小作者把他的刺說成是功夫神辮。
生2:這句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來寫,讓人感到特別生動有趣。
在關鍵詞的引領下,學生在質疑問難中真正深入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感受詩歌的內涵美,感受兒童詩語言在表達上的特點。接著進行配樂朗誦,使兒童詩教學變得豐富起來,精彩起來。學生讀后感到特別新奇:原來詩歌就是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說、所想。當讀這些詩句時,孩子們哈哈地笑起來,他們感到原來詩歌可以這樣寫,可以大膽地展開想象!
最后,讓學生模仿這樣的語言格式創編兒童詩,先四個人一組說一說,創編兒童詩,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寫下來,并布置當天的家庭作業——完成最少一小節的創編。
第二天,學生交上來的兒童詩仿寫得有模有樣:
生1:
有沒有發現,變色龍也會游泳,它游得比魚兒還快,
像一艘小艇,如果你想捉住它,它就變成一根水草。
生2:
有沒有發現,小孩子很頑皮,常和大人唱反調,把大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有沒有發現,小貓也很愛玩,它把爸爸的鞋當成了玩具小船。
有沒有發現,城市里的車走得比人還慢,只是車子是四個輪子走路,人是兩條腿走路。
在學會提出問題中,學生的想象力被激發出來了,編出來的兒童詩真的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精彩紛呈。兒童詩的仿寫,張開了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兒童天真無邪的童真可以恣意釋放,在不經意間收獲許多天真爛漫。
在問題情境中,由教師具體引導,到學生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探究欲望,形成了質疑的模式。
總之,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善于通過多種形式,引領學生優雅地在語言之間翱翔,使學生在觸摸語言的真正神韻中學會提出問題,感受模仿寫話給課堂帶來的芬芳。
【參考文獻】
[1]蘇淑黎.品味語言,讓閱讀教學更具魅力[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6(1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