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所以在我國當前中職英語教學中,利用微課,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知識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促進中職英語課堂效率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步。
關鍵詞:微課應用;中職英語;教學;有效性
一、 引言
微課這一教學方式,通過將英語知識轉化為相應的視頻,簡化英語知識的學習難度,加強學生的英語聽力練習,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致,從而有效地集中學生的聽課注意力,促進中職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將微課應用于中職英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下文將針對微課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有效性展開研究。
二、 微課應用于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一) 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微課應用于中職英語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學習的方式,還能讓學生在對趣味的英語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成績的提升。微課教育改變了傳統英語課堂上教師一味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教授的現狀,能夠讓學生從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掌握英語知識,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對英語詞匯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跟隨微課學習,就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詞匯朗讀進而讓學生對詞匯意思進行記憶的狀況,學生可以在趣味的微課中看到這一英語詞匯的具體用法,還能有效地對詞匯的意思進行記憶,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英語成績的進步。
(二) 提升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由于中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且自身學習習慣比較差,所以教師對中職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教育過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微課的應用,可以將英語知識通過微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傳授,不僅打破了課堂時間的限制,還能針對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自由進行微課內容的觀看,有效地解決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學習差距問題,豐富了中職英語教學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英語課堂效率。而且通過微課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有效地把握英語知識的重點,并在對英語知識進行反復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生的英語技巧。例如:在學習英語閱讀技巧時,學生本來對枯燥的英語知識閱讀沒有興趣,但是通過微課,能夠將英語閱讀技巧配合英語文章進行趣味地解說,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英語微課世界中集中注意力,有效地簡化了英語閱讀的知識,提升了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 如何應用微課促進中職英語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 微課中應突出中職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
在對微課內容進行錄制的過程中,教師要突出錄制英語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對英語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增強,這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英語教材中的內容,可以對英語知識進行有效地整合,把握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重點知識,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的增強。例如:英語中最重要的就是語法知識,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講解完英語詞匯的過程中,要重點對詞匯的用法進行介紹,從而有效地加強學生對英語語法的掌握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成績的進步。同時,英語教師在錄制微課的過程中,要注重錄制微課的時間要符合英語課堂的需要,保證對學生講解的英語知識點能夠詳細精確,從而保障微課的應用效率。
(二) 利用微課合理創設英語學習情境
微課提高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效率,就需要在應用微課的過程中創建合適的英語情境,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英文電影片段,進而在英文電影片段中找出包含的學生所學習的英語詞匯,從而加深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對單詞的理解程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 豐富微課內容
在對學生進行微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豐富微課內容,從而保障學生在對英語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保持活力,提升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錄制英語微課的過程中融入小視頻或者穿插流行的英語音樂,并可以在微課中引領學生進行英語游戲,從而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利用微課進行英語對話練習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現實生活中兩個人的具體英文對話形式,適時地增加人物動作表情,提升學生對英語對話的掌握,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結束語
微課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豐富英語課堂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加深學生對英語內容的記憶程度,從而有效地活躍英語課堂的教學氛圍,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促進學生英語成績的提升,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竹立.微課勿重走“課內整合”老路——對微課應用的再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4(5):34-40.
[2]郭凱,馬平安,王瑞芳等.淺談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2014,30(24):94-95.
作者簡介:王艷玲,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理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