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入是指上課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把學生注意力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感世界,是教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種方式。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策略;原則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課,離不開適度的,機智巧妙地導入。前蘇聯教育家維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以使整個教學頓時生輝,并能創造出一種益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悅的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這里介紹幾種導入方法,可能會對教學實踐有所幫助和啟發。
一、 課堂導入策略
1. 懸念法
懸念,一般指那些懸而未決,容易引起人們關切和好奇心的問題和現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語),懸念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金鑰匙,運用懸念導入法,是在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基礎上,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提出學生迫切解答但自己又無法回答的問題,更大程度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打開學生思考的閘門,促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能使學生迫切探求新知。在新奇中,使師生互動,高度統一,引發學生蓄勢待求教學內容。
2. 故事法
選取耳熟能詳、含義深刻、幽默的故事來導入新課,促使其打開塵封的話題,如臨其境,置身其中。師生共鳴,打開思維的空間。在講《人生當自強》一課時,教師用鋪陳渲染的藝術表達,簡潔精練的語言敘述真實的故事《摔跤吧,爸爸》,許多學生聽后暖流涌遍全身,感受到勵志奮斗的重要意義,由此自然引入新課課題。這樣使得枯燥的政治課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強化了政治課的真正教育意義。
3. 詩歌法
詩歌是語言濃縮的精華,詩歌含義精深,意味深長,有很高的藝術性。同時,又具有意境優美的特點。恰當的引入詩歌能使抽象的理論形象生動,既可以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使抽象的政治課富有藝術魅力。如:在講解《永恒的民族精神》一課時,可聯系引用《周易·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教師選用這些經典詩句,激昂誦讀,震撼著學生的心靈,表達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導入法教師需動情、知情,方能達理。先動之以情,引發思維,再達到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目的。
4. 時政法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數常青”。抽象的政治概念就要聯系實際,因此,政治課的導入設計,盡量結合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時事要聞、身邊發生的事入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語)。既能很好講解政治概念,又能把政治教學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就要教師廣泛閱讀,擴充知識面,抓住機會,靈活運用,因勢誘導。
5. 漫畫法
詼諧幽默的漫畫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形式,針砭時弊,對人的感知活動有調節和支配作用。學生見到富有內涵的漫畫,便能積極思考、展開想象,使注意力快速被集中到課堂上來,使學生在愉悅中獲得新知,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這種方法,引疑設趣,打開思路。有“疑”才能引起學生尋根問底的“思”,有“趣”才能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愉悅的教學氛圍。
6. 音樂法
音樂是無聲的語言,富有強烈的情感內涵。能引人進入綿延不斷、無限遐想思考空間,有舒心怡神之感。當代中學生愛好流行音樂,要充分運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選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音樂導入,能迅速調動學生的興趣,有助于理解教育的主題。運用音樂導入法使學生的個性思維在優美音樂中得到升華。
二、 課堂導入原則
1. 導入的簡潔原則
導入新課具有時間短,進入主題快的特點。這一環節不能占用過多時間,應迅速收聚學生思維,快速進入新課學習狀態。導語要求簡潔干練,不能過多過長,造成課堂資源浪費。導語不僅要切中要害、簡潔明快,要樹立起立竿見影的效果。
2. 導入的節奏原則
在導入過程中,導語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啟發性,不能脫離教學內容,要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思想實際出發,從生疑、入疑入手。
3. 導入的量力原則
導入的設計要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認知知識水平和接受狀態,充分研究學生實際,分析學情,設計適合學生認知的導語,便于學生對新知的接受。
4. 導入的巧妙原則
導入設計要生動、活潑、趣味和形式多樣。但不能故弄玄虛、嘩眾取寵。導語設計要求準確,有嚴密性,有思想性。
導入的方法靈活多樣。雖無固定格式,但奧妙無窮。我們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創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氣氛,要因時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要因地調動學生思維狀態;要因材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啟智思考,歸納分析能力,同時促使學生形成發散思維,注重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價值觀,使學生善學、活學、會學、愛學。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教學任務。盧梭說:“教育的藝術就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實踐證明,靈活多樣的導入,都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
張永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第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