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應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為主要目標。要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們一線地理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我們一線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過程;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知識方面有所收獲,能力方面有所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過程,這也正好充分體現了課堂中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與新課改的要求相吻合。有效課堂教學是一種策略,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有效的教學方式。
一、 高效導入新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先從課堂導入開始。高中生的身心特點雖然以有意注意為主,大部分學生都能意識到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他們應該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中,但是我們教師依然不能小覷課堂導入的重要性,我們教師依然要應用多種導入方法,幫助學生從上節課或者課間活動的思維中盡快轉化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促使他們全身心地展開學習。
首先,以設置疑問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學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有效的疑問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從而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例如我們學習《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世界60億人口”的圖片,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個小孩的出生,社會如此關注,甚至安南也親臨現場?這樣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就會迅速投入教學內容的學習中。
其次,聯系生活實際導入法。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涵的教學內容十分廣泛,我們地理教師可以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特點,把具有時代和生活氣息的內容作為課堂導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高效的展開學習。例如我們學習《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我們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公路運輸的圖片,鐵路運輸的圖片,水路運輸的圖片,航空運輸的圖片和管道運輸的圖片,并提出現實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假設你的父母在廣州工作,暑假你要從河北出發到廣州,你會選擇哪種交通方式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學習。
此外還有復習導入法,故事導入法,運用背景資料導入法和直接導入法等多種導入方法,我們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應用,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都可以拿來應用。
二、 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但是再也不是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我們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首先是情景教學法。就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形象化和生動化的課堂情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高效的學習知識。例如我們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新課標對這節課的要求是促使學生理解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并促使學生學會結合實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及其區位特征。那么學習這節課時我們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香港的城市圖片,以此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學習香港的外部形態,學習香港的特征,學習香港不同的功能區等等。
其次是小組合作法。現代社會講究抱團取暖,團體力量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我們的教育教學當然也要與時俱進,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增強學生并肩作戰的能力,這也是小組合作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原因。例如我們學習《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我們教師就可以結合課本中上海的等級和服務范圍的變化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析上海城市的發展變化與上海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的發展的關系。引導學生總結出上海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和自然條件等因素,進而再接著引導學生分析城市等級提升和服務范圍擴大的條件。
再次是信息化教學方法。就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微課、翻轉課堂等等,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我們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我們教師可以把制作好的微視頻發送到班級微信群,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課前預習,了解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然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根據自己預習時對教學內容的學習程度進行有所側重的學習,這會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當然,教學方法同樣還有很多種,如案例教學法,如對比教學法,如應用地圖等工具直觀教學等等。這些不同的教學方法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地理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以及提高學生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地理教師可以應用高效導入、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從而切實發揮地理課程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謝非.淺談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6(35).
[2]朱升堂.微探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下),2017(07).
作者簡介:孫守武,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