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羅根
【摘要】本科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高校發展和本科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革與完善。
【關鍵詞】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由南京師范大學遺傳學課程群教學團隊以及在“兩課一開放”中培養創新型遺傳學專業人才項目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186-02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也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周遠清會長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 “以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為標志的大改革、以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為標志的大發展、以注重本科教學質量為標志的大提高”。毋庸置疑,中國高校的數量和規模已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未來大學的競爭將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該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對于人才培養的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典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概括為兩種,即: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前者以科學知識的學習為中心,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書本和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后者則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僅傳授知識,而是遵循認知規律,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提供教學資源、提供學習建議,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控制,關鍵環節上對學生進行啟發、激勵、引導和指導。
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問題在于:
1.教學模式老套落后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的數量和規模都得到了跨越式發展。截至 2012 年,新建或新升格的本科院校325 所,獨立學院 303所。雖然教學手段在不斷創新、教學平臺越來越完善,但是教學理念依然落后,在教學模式上大多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很少能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還是以傳統的單向式教學為主,強調灌輸、背誦、服從、分數,不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與批判精神以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2.缺乏鼓勵教師潛心教學的激勵機制
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主張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各方面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回應學生的質疑與批判。因此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教學研究、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但是,很多高校仍然只重視對教師的科研激勵,而對教師的教學成就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使很多老師特別是年輕老師認為只有做好科研才有前途,因此在高校中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
3.學生能力的評價體系僵化
人才培養實質是人的能力塑造的過程。一個人的能力實際上是其綜合素質的體現。學生的能力不僅是學習、背誦、考試,還包括實驗、設計、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但是我們對學生能力的評判方法依然主要是通過考試,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培養的學生善于記憶,善于考試,但不敢質疑與批判,缺乏創新意識。
基于上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我國的本科教育應該加強質量工程建設,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重視下面的幾項重要工作:
1.進一步完善高校的評價體系,凸出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不僅要承擔科研任務還要承擔人才培養任務,因此對高校辦學質量的評價不僅要有科研項目和研究成果的指標,還應該有人才培養特別是杰出人才培養的指標。
2.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強教學質量工程建設
高校教師不僅要承擔科研任務,還要承擔教學任務。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也應該像科研考核一樣有明確的指標,而且要有與科研考核相當的激勵政策,讓致力于教育教學研究、專注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的教師無后顧之憂,使老師們“安心在崗”。
3.改革學生培養模式,完善學生能力評估系統
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體系不僅要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和實踐技能,還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所以在學生成績的評定中要減少記憶性內容的考核,增加理解性、技能型、應用型和探究性內容的考核。在培養模式方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建立完善的跨專業、跨院系、跨學校選課的制度,在課程類型、主輔課和任課教師的選擇等方面給與學生更大的自由度。
總而言之,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任重道遠。教育質量工程建設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我國的實際,建立起本科人才培養的“中國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旺,杜亞麗,丁薇.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反思與當代創新[J].教育研究.2015,1:28-34
[2]王青林.關于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