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
【摘要】葉瀾教授最早提出了“生命自覺”的觀點。她說:“時代呼喚生命自覺,生命自覺是‘新基礎教育追求的核心價值觀。”那么什么是“生命”?什么又是“自覺”呢?“生命”是指天地萬物所有充滿活力,并且不斷生長的有機體。“自覺”,我們分開來分析。“覺”指覺醒,頓悟,是個體對自我生命及他人生命的領悟,除此還包括個體生命對客觀世界的覺悟。“自”,是指所有個體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理解,以及更進一步的探索,不需要外在壓力的強制,而是通過自己內在的動力自覺去做。作為一個青年語文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要想更自如的帶著孩子們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就必須有生命自覺意識。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關鍵詞】生命自覺 ?閱讀 ?探索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192-01
一、自覺閱讀文化經典
有時候上完課從教室出來時覺得特別懊惱,總是覺得自己上課不夠從容,該講的內容也沒講透,備課時想到很多可是在課堂上呈現寥寥……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積累太少,涉獵不廣。如何在課堂上更自信自如呢?那就是多閱讀,讀古今中外文化經典,讀歷史哲學經典,讀教育學心理學專著等等。有些作品,看似與我們所講篇目無關,但是久而久之可以讓我們打開思路,增長見識。閱讀的作用就如春日之苗,“不見其長,日有所長”,日積月累,總有一天我們在解讀文本,設計教學環節時會發現不一樣的思考角度。相反,如果不閱讀,就如磨刀石“不見其損而日有所損”,表現在課堂上就是死氣沉沉,沒有拓展延伸,學生聽著無趣,老師講著也沒勁,就會越來越沒自信!很難想象一個語文老師不閱讀會怎樣。閱讀的質量,決定著我們的課堂質量,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未來。我們要成為獨立的文本解讀者,要做教育的傳承者,那首先就要是一個文化經典的自覺閱讀者。
二、積極探索疑難問題
很多老師在拿到一篇課文時,草草讀一遍,就開始在網上找各種課件,資料,然后拼湊,剪切,補充。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課件看似“豐富多彩”,實則沒有一點“營養”。拿這樣的課件去上課,老師其實是很被動的,放不開,感覺就是在傳達會議精神沒有溫度,沒有情感,學生自然不喜歡。讀一篇課文,就像切羊腿,再鋒利的刀子下去也會因經絡,骨頭的存在而不會那么順暢。同樣,讀一篇文章,再聰明的讀者也會有疑問。遇到疑問的時候,不應總是依賴“度娘”,要多給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經過一番苦苦思索后得出答案,那種喜悅真是無以言表。而且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的時候,就會更自如,更自信。
最近再講《神游物外》,里面有兩個問題一直不太明白。一個是開頭一段寫到鯤變鵬,我就想為什么莊子在寫文章時要讓鯤變成鵬呢?想了好久終于明白,莊子在這篇課文里強調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有所待”。我們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修養,不斷提升自己境界,不被外物所束縛,以達到精神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鯤很大,可它只能生活在海里,那樣的生活有涯有限。可它變為鵬之后,上下四方,任它馳騁,而且它還有了更高遠的志向。所以,由鯤到鵬,就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還有一個問題,第三段說宋榮子精神境界已經很高了,為什么說他“猶有未數也”,從哪可以看出呢?后來在反復讀課文時終于發現,原因就是一個“笑”字,“宋榮子猶然笑之”,一個笑就說明在他心里有“我”與“人”的比較,一有比較,就很容易被利害得失,榮辱名利所束縛,說明宋榮子依然沒有做到真正的逍遙。這兩個問題,想到的也許不是很深刻,但畢竟是自己積極思索了,也覺得很欣慰。
三、自覺坦誠的反思自己
王棟生老師說:“教師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教育觀念、思維方式和具體的教育細節,必然會發現,改造提升自己的空間很大。”只有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才能發現自己在專業方面的缺欠,才能了解和學生之間的問題。然后及時的查漏補缺,亡羊補牢永遠不晚。就怕永遠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最好的。那樣也只能原地踏步了,而可悲的是還會怨天尤人——我做的如此之好,為什么成績依然不好?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所以要想自己智慧明達,行動少出過錯,那就在平時多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學。
語文教師只有多閱讀,多思考,腳踏實地的實踐,坦誠的反省,他才會不斷進步,他的課堂才會更加豐富,更加有情懷有溫度!我愿意成為這其中的一員,做一個幸福的老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岳欣云.教師發展的最高境界:教師生命自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02):117-122+158.
[2]李偉.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個體“生命自覺”[J].高等教育研究,2012(04):26-34.
[3]李政濤.生命自覺與教育學自覺[J].教育研究,2010(0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