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菊 李俊海
【摘要】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已處于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熱潮階段,探討如何打破傳統教學,采用雨課堂+SPOC+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探索高校教學模式創新。通過雨課堂+SPOC“變軌超車”計劃,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的同時強化學生優點、補齊學生短板;通過“扔錘砸漏”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探討問題驅動教學帶動學生“知識內化”學習過程有效提升。本文指出,將教師講授與學生成果展示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完成任務—課堂討論—回答問題—尋找漏洞—糾正錯誤—歸納總結等環節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能力提升、培養創新思維方面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雨課堂+SPOC ?翻轉課堂 ?扔錘砸漏 ?教學改革
【關鍵詞】貴州省本科高校一流課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YLDX201708、YLDX201626),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科研項目(黔地礦科合〔2016〕12號),貴州省本科高校資源勘查工程教學團隊(項目編號:YLDX201614),全國高校黃大年式資源勘查工程教師團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225-01
多年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已成為一個主流話題。在當今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目標的時代[1]。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2]。巖石學是地質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巖石學課程具有敘述性、綜合性強的特點,缺少像高數課一樣的嚴格邏輯推理和論證,巖石學課堂教學更是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巖石學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識別巖石類型、巖石特征的能力,就應該深入改進現有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往的PPT+掛圖+板書的教學形式。應采用多種形式直觀的、實踐性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從單一的被學習角色中解脫出來,達到學得懂、記得住、用得著的教學目標。
1.研究現狀分析
盡管教學改革提倡了許多年,但是在教學形式上仍然處于單一和枯燥,學生仍然是被學習者。例如,MOOC教學雖然能利用小視頻講解知識點,學生可以反復學習、復習,但是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區別不大,依然以傳授結構化的知識為主[3]。再如,傳統翻轉課堂教學雖然能鍛煉學生探索知識點的能力,但是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是否透徹?知識體系設置是否合理?知識點運用的交互功能是否較強?這些方面是欠缺的。
因此,本文研究的多樣化課堂教學方式、課堂活動設計在巖石學課程課堂教學改革上有重要研究意義。
2.雨課堂+SP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2.1雨課堂+SPOC“變軌超車”計劃
雨課堂與SPOC(依據學生獨特個性因材施教)兩者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運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教學改革的外在表現和實踐形式。雨課堂特別注重課前預習,課中在線學習、課堂問題研討活動;SPOC“變軌超車”計劃注重針對不同特長學生在課前任務安排上強化優點補齊缺點。這樣的“變軌超車”計劃既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可提高學生探索新知識、新領域的能力。通過雨課堂+SPOC“變軌超車”計劃,可以改變現今國內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學習內容博而淺”到“學習內容博而專”、從“學習方式單一化”到“學習方式多樣化”、從“按部就班學習”到“具有創新型思維學習”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成效得到有效提高。
2.2 翻轉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方法的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須要重新認識學習者的地位和作用[4]。通過長期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學習,是關乎教師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學好知識、運用知識的重要前提條件。對于《巖石學》課程來說,在雨課堂+SPOC“變軌超車”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此課程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熱愛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尤為重要。為使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可根據該課程的內容特征,把課堂教學細化為預習—講授—討論—扔錘砸漏—總結等環節。
2.3 雨課堂+SP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設計
雨課堂+SP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設計包括:①雨課堂+SPOC個人定點學習模式。此模式要求學生將課前量身定制的學習任務結合雨課堂進行課前預習并完成任務卡上的學習任務。②“扔錘砸漏”翻轉課堂模式。此模式包括討論+砸漏+回答提問+糾正錯誤+歸納總結等環節。
2.4 雨課堂+SPOC+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在實施雨課堂+SPOC教學過程中,制定課堂教學PPT尤為重要,但是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任務更為重要。一堂課的教學PPT在內容上要做到深入淺出,學生既能學得懂又能從中找到探索問題的方向是該過程實施的前提。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按照SPOC量身定制的學習任務既要能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要能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上強化優點補齊短板,讓學生享受到在自主學習中的樂趣和收獲是此過程的核心。
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扔錘砸漏”是此過程的亮點。首先,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個人或小組)課前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在課堂上就學生普遍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然后,任課教師通過雨課堂結合學生課前任務拋出一系列問題,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回答,其他同學就該同學的回答進行“扔錘砸漏”,找出答案中的漏洞并補充、糾正,每個問題討論回答結束后任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歸納、評價、總結。
2.5 課程考核及課堂評價
該課程采用雨課堂+SPOC+翻轉課堂模式教學,在課程考核上應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成果。因此,重新調整了課程考核的方式及比重。課程考核成績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兩部分,兩者各占總成績的50%。平時成績包括課前任務完成成績+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成績+“扔錘砸漏”加分+作業+考勤等五部分;其中課前任務完成成績占平時成績的20%,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成績占平時成績的30%,“扔錘砸漏”加分占平時成績的30%,作業占平時成績的10%,考勤占平時成績的10%。
通過雨課堂課后小結可以清楚的看到學生進入課堂的時間、學生預習課程內容及掌握情況、學生完成習題情況、課堂互動環節學生反饋情況等。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扔錘砸漏”是學生普遍喜歡的環節,學生紛紛表示該環節不僅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并當場得到彌補。
3.結束語
雨課堂+SP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在《巖石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將教師講授與學生成果展示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完成任務—課堂討論—回答問題—尋找漏洞—糾正錯誤—歸納總結等環節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能力提升、培養創新思維方面有重大意義。該教學模式改革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的同時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希望通過《巖石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能進一步深化教學資源建設,積極探索《巖石學》課程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引導混合教學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常態化,為同性質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趙鵬大.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生命線[J].中國地質教育, 2007(4): 8-12.
[2]李旭平,房慶華,樊愛萍.也談”巖石學”課程教學與改革[J].中國地質教育,2008(3)82-84.
[3]游曉明,方志軍,姚興軍.MO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下應用型高校教學改革與實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7-9.
[4]何幼斌,羅順社,李維鋒等.《沉積巖石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理工卷,2007(2):314-317.
作者簡介:
張雙菊(1984-),女,貴州余慶人,漢族,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巖石學教學及地質找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