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詩水+王明山+劉曉松+李曉梅+王紅妹+陳靜+康美玲
摘 要: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感悟生命的教育,課程內容設計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生命教育效果的高低。本文以《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課程為例,將生命教育融入實踐類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以生命教育為導向,對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并實踐教學,學生在學習微觀生物知識的同時,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悟,取得了很好的生命教育效果。
關鍵詞:生命教育;教學設計;通識教育選修課
生命教育是以教育學生尊重人類的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為核心,以教育學生尊重動物的生命為外延,以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為長遠目標的一種德育教育。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發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第一次把“生命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大主題之一,將生命教育納入國家教育發展決策,彰顯出生命教育作為一種價值訴求引起國家重視。
一、 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以及社會改革步伐的加快,部分大學生受消極情緒的影響,不愛惜生命,自殺、殺人、虐待動物事件時有發生,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人數逐年增加,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無盡的傷害和痛苦,這些事件發生的背后有社會和家庭的原因,但學校對生命教育重視不夠也是導致大學生對自己生命輕視及對別人生命漠視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天的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對他們加強生命教育,讓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動物的生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 高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中生命教育現狀
目前,不少高校以通識教育課程的形式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如江西師范大學的《生死哲學與生命教育》、復旦大學的《生命教育研究》、武漢大學的《生命教育大學生讀本》、浙江傳媒學院的《生命學與生命教育》、阜陽師范學院的《生命關懷與靈性安頓》等,但這些高校生命教育課程均是以理論課、大班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不能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因此,有必要開設一些實踐類通識教育課程以小班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更直接的接觸生命、感知生命、認識生命的本質,真正做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呵護生命,從而激發生命的活力,張揚生命的自由,從而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
三、 《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課程基本情況
由于現代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已經逐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并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為了更好地對大學生實施生命教育,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組建教學團隊開設了實驗性質的通識選修課《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該課程主要面向非生物專業的大學生選修,學生文理兼有,其本身中學生物學基礎相差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教學團隊本著“激發好奇,引人入勝,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實驗項目進行精心設計,讓實驗項目不僅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能體現微觀生物的特征。實驗項目內容涉及顯微鏡的結構及使用、生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制片與觀察、單細胞動物的生命活動、多細胞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寄生蟲的形態結構、植物種子、花和果實的形態結構觀察、生活中的微生物等,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驗、觀察僅憑肉眼無法觀察的生物微觀結構,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生命、認識生命,從而更加熱愛生命。
四、 《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課程教學融合生命教育的內容設計
1. 認識生命本質,重新審視生命
生物由細胞組成,這些細胞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這幾個階段,從而構成了生物結構和功能的衰老和死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基礎這一本質,教學團隊設計了一些實驗,如“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與觀察”、“洋蔥根尖細胞臨時裝片制作與觀察”和“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制片與觀察”,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動植物細胞結構,引導學生思考動物和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區別和同一個生物個體不同細胞結構的不同,讓學生更深刻認識生命的本質;然后讓學生觀察動物組織、植物組織的結構,構建人體從細胞到組織,從組織到器官,從器官到系統,從系統到個體的生命框架,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科學中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功能與適應環境的統一;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激發學生觀察微觀世界的興趣。
2. 理解動物進化,感悟生命發展歷程
按照從動物單細胞動物→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多細胞脊椎動物→人類的進化歷程,設計了相關實驗,如單細胞動物方面設計了“草履蟲的生命活動觀察”、多細胞無脊椎動物方面設計了“蚯蚓形態結構觀察”、多細胞脊椎動物方面設計了“青蛙胚胎發育過程觀察”、人類方面設計了“溶血現象觀察及血型鑒定”,所有的實驗項目均是選擇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通過這些實驗的實際操作和授課老師的引導,讓學生理解生命從無到有、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更好的感悟生命。
3. 了解生命發育過程,更加珍惜生命
每一個生命都是天使的恩賜,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通過觀察生命紀錄片“子宮日記”,結合授課老師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生命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經歷卵裂、細胞分化、器官形成、系統發育到新生命誕生的全過程,理解幾億個精子通過優勝劣汰與一個卵子完成受精過程的激烈競爭、單精受精、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的區別、畸形兒和連體嬰兒的形成原因、流產和早產的出現和風險等生殖知識和父母為孕育生命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使學生體會到自身生命來之不易,從而真正做到珍惜生命、感恩父母。
4. 理性看待死亡,建立正確的生命觀
生命教育源于人們對死亡的思考。20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開始探索有關死亡教育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末,死亡教育引入我國,臺灣師范大學黃松元教授發表了第一篇與死亡教育相關的文章。花開花落,生老病死,這是每一個生命都必須經歷的生命過程。《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課程開設了“多細胞動物胚胎發育過程觀察”、“植物種子的形態結構觀察”、“花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植物果實的形態結構觀察”等實驗,讓學生了解每一個生命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這幾個階段,使學生理性看待死亡,建立正確的生命觀,既要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與崇高,又要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助,既要了解人類生命的價值,又要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義,教育大學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負責的態度關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5. 了解寄生蟲的生活狀態,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動物世界種類繁多,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為了豐富大學生動物學知識,《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課程開設了一些人體寄生蟲觀察實驗,如“瘧原蟲的形態結構觀察”、“血吸蟲的形態結構觀察”和“蛔蟲的形態結構觀察”等,通過這些實驗觀察,讓學生了解寄生蟲方面的相關知識,更好地防范寄生蟲的侵襲,同時對學生講授寄主對寄生蟲的排斥,結合社會上的“年輕人啃老現象”的分析,引發學生對寄生生活的思考,使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課程從2014年開設以來,學生選修非常積極,學生出勤率和學習興趣都非常高,從選課學生課后反饋的信息來看,學生除了對微觀生物世界有了更深的認識之外,對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起到了很好的生命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鮮萍.生命理念觀照下的大學通識教育及課程設計[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101-102.
[2]王健.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探索[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3):45-48.
[3]路楊.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4]李飛.系統思維視野下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6,3:38-41.
[5]陳小紅.生命教育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題中之義[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6,6(3):38-44.
[6]肖夢琦.關于臺灣和大陸生命教育研究的文獻綜述[J].高教學刊,2015,23:260-261.
作者簡介:賀詩水,王明山,劉曉松,李曉梅,王紅妹,陳靜,康美玲,山東省棗莊市,棗莊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