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音樂教育應該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推動粵劇文化的宣傳與傳承,并令幼兒更容易理解與接受,引發幼兒的興趣與共鳴,我們應探討一些更為創新形式的教學策略。界于幼兒活潑好動的個性和有限的理解能力,本文就如何將粵劇與幼兒游戲相結合做出探討。
關鍵詞:粵劇;兒童戲劇教育;幼兒游戲;傳統文化
一、 引言
粵劇是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藝術表現形式,是廣東地方戲曲的重要代表,是中國文化的瑰寶。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文化受到各類流行文化的沖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逐漸缺乏興趣,沒有理解又何談傳承。為了推動并傳承粵劇文化,應使幼兒從小感受粵劇藝術的魅力,接受粵劇相關知識的教育。界于幼兒活潑好動的個性,與有限的理解接受能力,粵劇的教育形式也應更為活潑,與幼兒游戲相結合就是不錯的方法。以下便是我對粵劇與幼兒游戲相結合的策略的一些思考與見解。
二、 粵劇與繪畫相結合
粵語臉譜樣式豐富多彩,形式多變,但大體分為四類,金面、白面、紅面和黑面,每類代表著不同的人物性格。金面多象征著角色威嚴勇猛,白面是多疑善詐,紅面象征著正義與忠誠,黑面則是粗夢與豪放。豐富多樣化的色彩對幼兒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以開展臨摹、設計粵劇角色臉譜的活動。具體可以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個類型的粵劇臉譜。教師提出幾個性格鮮明的角色,比如幼兒都喜愛的孫悟空、女孩子喜歡的七仙女、男孩子崇拜的包公,經組內成員分頭設計后,再將臉譜進行統一展示和點評。點評誰設計的臉譜最有特色,誰設計的臉譜最貼近人物背景。通過幼兒親自動手繪畫,來近距離感受粵劇的色彩魅力,從而了解粵劇臉譜的基礎知識,在粵劇演出時,能通過人物的妝容來直觀了解人物特性。
三、 粵劇與扮演相結合
對于幼兒而言,傳統粵劇的劇情大部分都是家國大事、國仇家恨、談情說愛,這并不是很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并且幼兒有限的理解能力也很難抓住劇情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以及背后深刻的道理。然而相較于復雜的劇情,華麗的服裝和扮相則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試問誰小時候沒有在家披床單扮過仙女呢。
我們便可由此入手,讓幼兒進行人物的服裝道具的設計與制作。在班內選出一名兒童作為模特,并由老師提供基礎材料。先進行全班規模的查找資料,討論出要做什么樣的人物服裝,再在特定的時間內由老師監督進行制作。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老師所提供的工具應保證幼兒的安全,制作的內容并非要一模一樣而是要展現特色。重點應放在過程中,全班同學共同參與同一件事務的制作,讓幼兒由此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增添了同學間的感情,從而還加深了對粵劇服裝道具知識的認知。在服裝道具制作完成之后,由模特穿上戲服進行全班性質的點評。教師可借此來講解該角色的動作行為特征,與常規生活動作完全不同的戲劇動作,引發幼兒模仿學習的興趣的同時,加深了對粵劇的了解。
四、 粵劇與歌唱相結合
除了對粵劇的服飾妝容的知識的理解外,對于粵劇的教育的重點還有唱腔與唱詞。教師可以先準備一段簡單易懂的粵劇片段播放給幼兒聽,再一句句地分解教學生們演唱。等全體學生都能熟練演唱后,可以展開歌唱接力的游戲,以一人一句的形式進行全班性質的演唱。在演唱的過程中,幼兒就對粵劇的演唱形式與音調有了直觀的認知。
還可以與傳統游戲擊鼓傳花結合在一起,教師播放著粵劇的片段,隨機進行音樂的暫停,在音樂聲停止時還抱著花的小朋友,要向大家演唱一段他所知道的粵劇片段,并讓在座的各位同學進行猜測粵劇的劇名。直至有人猜出后,演唱者可以為大家介紹該劇目的主要內容,和自己對其的理解,有疑問的同學可以提出問題待全部解答后,游戲繼續進行。在這樣的游戲中,不僅能使幼兒得到自我展示的機會,還可以增加豐富其他人的知識面,在趣味的游戲中對粵劇劇目有了更深的認識。
五、 總結
粵劇的知識傳輸對于尚未成熟的幼兒來講,固然是枯燥乏味的。游戲,因它的活潑多變又是幼兒最喜歡的行為方式之一,因而我們便可掌握幼兒的興趣,設計與之相符合的游戲。結合粵劇的音樂特點與形式特點,開展與唱腔、服飾相關的游戲,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制作、張口演唱或者模仿動作等。使幼兒在游戲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與粵劇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并激發了他們對于粵劇的興趣與熱愛,在親自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全方位提高了自身的音樂素質與修養,提高了審美能力和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也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蔡曉冰.幼兒園民間音樂教育初探——“走近粵劇”系列音樂綜合活動的啟迪[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5,(4).
[2]羅少紅.“粵劇進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探索[J].文理導航,2017,(3):84.
[3]林威.教育社會學視角下我國中小學粵劇教育現存問題微探[J].新課程研究,2016,(9):128-130.
[4]佚名.弘揚嶺南民族文化推動粵劇粵曲發展——廣東電視臺《粵韻風華》欄目介紹[J].視聽,2008,(8):75.
作者簡介:
范婧,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公安局機關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