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隨著英語越來越多的被認為是一種國際化語言,近年來眾多教育工作者對英語教學的興趣也越來越高。學生學習英語是否有成效,離不開教學方法的魅力,而游戲教學便是兒童最喜歡、最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之一。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英語課堂中進行游戲教學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游戲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小學英語;游戲教學;設計思路
兒童與游戲有著天然的聯系。在課堂上適當地有意識地增添各種類型的游戲,能延長孩子注意力的保持時間,有助于學生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然而實踐證明,并不是在任何時刻運用游戲教學法,都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英語課堂進行游戲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英語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離不開好的教學方法,而游戲教學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其特殊的意義。游戲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壓力與負擔,對于發展學生的智力也很多幫助,游戲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游戲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技能與能力且游戲教學有利于陶冶情趣。
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游戲的設計思路
1.注意一堂課中游戲的類型搭配與時間安排
兒童的天性愛玩、愛動,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寓教學于游戲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掌握知識[1]。但是我認為學生不能單靠游戲去學習,因為培養興趣主要是為了學習英語。小學生學習英語不像英美的移民學習英語,可以時刻融入到語言環境中,提高語言能力。而目前小學生每周只有100多分鐘的英語課,單靠游戲不能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而且有些時候游戲也會浪費學生和教師的時間。所以,游戲作為小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技能、培養興趣的手段,一定要注意時間與類型的安排。不能一味的用游戲代替講授。避免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們就會厭倦。
2.游戲的難度要分層,讓學生有選擇性
小學英語教學游戲要注意全體性原則。游戲過難或涉及面過窄,就會大大降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適應的協調學生在游戲中的分工。如:在設計角色時,最好有難有易。這樣小組表演時,學習稍差的學生也有表現的機會,不至于難以啟齒;而學習優異的學生更有發揮的余地。這樣既促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又給了學生自主選擇、自我評價的機會。
3.把握好教師對游戲的控制度
游戲的設計和實施要有拓展性。孩子喜歡做游戲,但孩子們更喜歡做由他們主宰的游戲。如果教師對游戲活動控制的過緊或過松,效果都會大打折扣。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和學生共同設計游戲方案,充分尊重他們的觀點和興趣,更能體現出他們的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避免教師單獨設計的“空想”。相信孩子是最了解他們自己的,由他們參與設計的游戲一定是他們能夠理解并樂于參與的。這樣就不會存在講不清游戲規則或學生不愛參與的問題。“單詞三子棋”的游戲就是我和學生合作的成果,收到的效果也很不錯。
4.游戲的設計要注意真實性
孩子的世界里是一張白紙,畫上了就很難摸去。由于他們的見識有限,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差[2]。所以我們在設計游戲時一定要注意不能與現實生活和事物大相徑庭。如:聽過這樣一節英語課:教師把monkey,rabbit,fish,tiger,bird的詞卡放在一個盒子里,又把相應的動作drink juice,jump,swim,eat meat,fly的詞卡放在另一個盒子里。請學生上來分別在每個盒子中抽一個卡片組成一句完整話,說給大家聽,孩子們很興奮。可問題出現了:Tiger is drinking juice.還可以;Fish is flying.肯定錯的;Monkey is eating meat.有的孩子就弄不清了。猴子是食肉動物嗎?老師一時也說不太清。這樣就在孩子的心靈中打下了一個問號。雖然不影響大局,但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旦不真實或模糊的信息留在了孩子的腦海中,就很難摸去了。因此,游戲的設計一定要依據真實性原則,給孩子正確的指導。不能就游戲論游戲。
5.游戲也需要時尚性
教學中常遇到很多游戲是我們幾乎堂堂課都“玩”的。但已經不能說是“玩”了,它已經沒有了游戲的價值,似乎就是一個程序,學生也沒有什么興趣,有時甚至都有些厭煩了。需要我們在保留的基礎上再加工。即使是再經典的產物也需要時代的催化劑。要想把孩子的眼球和大腦從電視、電腦的娛樂游戲中拉回來,我們就要旁征博引、推陳出新,利用多種教學媒體和手段,使課堂游戲成為學生真正想玩、樂玩的游戲,讓課堂游戲也跟上時代的步伐。
三、結語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英語教育應打破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大膽將游戲帶到課堂上,設計出符合小學生發展特點和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的游戲教學,讓英語的學習不再是負擔。
參考文獻:
[1]項莉,桂平.小學英語游戲教學法探究[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1(6):49-51.
[2]種琳,李敏.小學英語游戲教學資源設計與實施[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32(9):37-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