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鵬 竇煜明
【摘要】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從提出到現在已近50年歷史,但在高校教育中實踐應用卻難有突破。本文在總結眾多學者對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了其面臨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學校管理服務性、教師授課針對性、家長配合參與性和社會支撐有效性的等問題,并提出了在實際構建高校教育生態系統時應注意處理的一個概念和兩種關系。
【關鍵詞】高校教育 生態系統 實踐應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濰坊市科技發展計劃(高校部分)項目“互聯網+視野下高校學生工作新媒體模式探究”(項目編號:2016GX002)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047-02
一、關于高校教育生態系統的研究綜述
1.從生態系統到教育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各種內外界環境影響的空間區域內,各種生物成分及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的一個系統。這一系統必須是自支撐的,同時也是與內外部的生物網絡相互作用的、不斷循環的。一些專家學者最早在動植物生態學領域以及解決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時提出了這一概念。
19世紀,美國學者Ellen S. Richards和她的同事將生態概念引入人類學研究,形成了交叉學科研究的新趨勢——人類生態學。20世紀初,生態學范式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科學范式,被引入到各個學科進行融合研究。
1976年美國學者Lawrence Cremin在上述定義的基礎上將教育學和生態學進行融合在其著作《公共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l ecology)”的概念,并在1978年發表的論文中作了進一步闡述。Cremin提出將自然、社會、規范及教育環境作為統一體,研究其與環境中的個體心理、生理及各因素的相互關系及作用機理。
2.我國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理論的探索
教育生態系統的觀點在80年代引入我國,先后有臺灣學者方炳林、李聰明等分別出版了教育生態學介紹性的著作,大陸學者吳鼎福也隨后發表了相關的探索性文章。
近年來相關的文獻資料較為豐富,但對教育生態系統的認識仍存在異議。胡涌等學者(2009)認為教育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的一個開放的、非線性的子系統。吳保印(2010)將教育生態系統分為教育、學校和主體人三個層次,并將教育本身及周邊的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影響機制作為研究內容。同時指出了系統存在的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特色不明顯、管理效益較低、人才及經費利用不均衡等問題。張海濤等(2012)則將其定義為對高層知識人才進行管理和決策的可持續發展系統。鄧小泉(2013)認為教育生態系統自古有之,其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并隨之發展,而這一發展歷程又分為自然、古典、傳統和現代四個階段。
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及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專項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觀點越來越多,如陳少雄(2014)、何郁冰和丁佳敏(2015)、嚴毛新(2015)、卓澤林和趙中建(2016)、黃兆信和王志強(2017)分別提出了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理念。
總結眾多學者的觀點,本人認為教育生態系統在我國高等教育范疇內應當包含學校、學生、社會各要素及內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及影響,具備開放性、靈活性、創新性、可持續發展性的特點。同時該系統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促進人的發展,教育環境的自我實現;(2)研究和不同的人的素質發展和總體(活力,競爭力,創新,思維,心理,情緒,態度等)的教育環境;(3)適應社會、文化、職業、家庭等不同環境的變化并整合發展;(4)確保主體人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能夠終身學習;(5)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系統,包括學校、高等教育機構;(6)支持開放的概念和創新模式的實踐。
二、高校教育生態系統構建面臨的問題
在對高校教育生態系統理論研究進行總結,并提出該系統所應具備的幾方面內容的同時,高校實際構建這一系統所必須面對的幾點問題也相應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1.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
陸云等(2016)對北大、清華等8所高校電子信息類學生調研發現僅有11.10%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高。洪瑕等(2016)對普洱學院學生調研時發現能夠自覺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不到33%,上課能整堂認真聽講的學生為70%,不會玩手機的僅占5%。美麗開·吾買爾(2016)對新疆師范學生調查發現只有59.15%的學生表示從來不逃課。徐霜雪(2017)對江西省六所高校學生調研發現,家庭條件和學習動機對學習主動性有顯著影響。筆者根據2017年對就職高校300位各年級在校大學生抽樣調查顯示,會主動進行課前預習或課后復習大學生僅占1.85%,有70.37%的學生每天除課程外的學習時間不到2小時,66.67%的學生承認自己大部分的上課期間在玩手機,僅有20.37%的學生能夠認真聽課。
2.學校管理服務性不強。
程祥國(2012)和趙春生(2017)均認為“學校管理就是服務”已經在國內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共識。但是長期形成的強制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改革尚未有突破性進展,在高校的土壤中進展也不會得到加速。目前,從筆者所在高校來看,服務替代管理的理念已經提出,但具體工作的實施較為緩慢。服務的關鍵不止于交互,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是否能夠得到及時的響應才是檢驗學校管理服務落實到位的標準。
3.教師講授針對性不足。
季誠鈞等(2010)對某地方高校調研發現,84%的教師在40分鐘的授課時間中講授了30~40分鐘,92.3%的教師始終在講臺上授課。高瑞婕(2016)隨機抽樣了南京師范大學本科課堂進行研究發現,六成的教師在85分鐘的授課時間中講授時間達到了70分鐘,每節課中平均提問學生12.54次。顯然,教師作為激勵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思維,傾聽學生思路的角色還沒有轉變;與學生密切配合,“以生為本”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的模式還沒有建立。endprint
4.家長配合參與性不夠。
林國良(2010)指出了諸多家長參與高校學生管理可能導致的幾點問題,包括渠道不通常、家長參與的理論和機制欠缺以及家長盲目參與的反作用性等,并指出解決關鍵在于應利用現代化手段和方法加強溝通交流以及創新家長與教師互動制度。陳玉成等(2013)認為家長參與高校學生管理應確立“協同”范式,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經驗型、線性型、緊密型、受動型、粗淺型和片面型等六種家長參與模式,建議構建自覺型、非線性型、松散型、協商型、需求型和立體型參與模式。劉子金等(2015)聚焦于家長參與學生就業教育的問題,提出家長要配合學校言傳身教地指導學生探索就業方向,做好職業規劃。
5.社會支撐有效性不實。
除了遵循自身教育發展的規律外,高等教育必定會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其中社會因素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大部分學者在研究社會支持時使用了肖水源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彭志越(2007)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要重構公民教育,構建合作性的行動規則,扶持和引導高校學生非正式組織,鼓勵學生在社交中反思。劉喆(2011)在其博士論文中以武漢四所高校為例研究了大學生靈活就業過程中的社會支持問題,發現在700個畢業生樣本調查中,對當前工作較不滿意的占38.12%,有三分之一的認為“機會不公平”、“無基本社會保障”及“合法權益不受保護”。
綜上所述,較為完整的高校教育生態系統應當包含學生、學校、教師、家長、社會等五種要素共同配合、共同參與的范疇。
三、相關建議
1.區別教育生態圈與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
通過知網關鍵字“教育生態圈”及“教育生態系統”搜索結果可知,已發表文獻分別為100多篇和7700多篇。顯然,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在學者中的認可度更高。此外,根據維基百科,生態圈指封閉的、自我調節的系統總合。而據上文闡述,高校教育應構建的是囊括五種要素及其相互間包容、協調、交互、共生的綜合生態系統。在之后的研究中統一使用“教育生態系統”更為合適。明確了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后,相應的實踐框架和結構關系就可以自然得出。
2.理清縱橫向及內外部的關系
高校教育生態系統中包含了學生、學校、教師、家長、社會等五種要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深入剖析后,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復雜的關系主要由縱橫向和內外部兩層構成。一是縱橫向關系。包括由學校、教師、學生組成的橫向教育管理關系和由社會、學校、家庭組成的縱向社會生活關系。縱橫向的關系理順了教育與生活兩條主線在高校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脈絡支撐作用,明確了生態系統在實踐應用時的著力點和出發點,避免因為頭緒過多而無從下手和無的放矢。二是內外部關系。包括由學校、教師、學生組成的內部協調關系和由社會、家庭組成的外部支持關系。內外部關系理順了校園和校外兩個區域在生態系統中的主輔配合機制,明確了系統的核心范圍和支撐背景。
3.協調動態發展與靜態深造的關系
大學生是學習性、思維性、創新性極強的群體,高校教育注定要隨之不斷學習、發展、創新,高校教育生態系統也必然是一個不斷協調新常態、新狀況的動態發展范疇。這一生態系統中的各要素和關系在不斷發展協調的同時,其自身又需要潛心靜氣地繼續完善和深造。如何整合兩種發展模式,在相對靜態和絕對動態的交替出現下找到統一的解決路徑是構建整個生態系統運行規則的難點。而時下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可以為系統構建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幫助我們找到各種復雜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變化規律,進而確定出整個系統的框架結構和各子系統組件之間的數據關聯和約束體系。
作者簡介:
吳海鵬(1982-),男,山東濰坊人,濰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農村經濟、農業電子商務、農業保險、農產品市場發展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