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材施教最早是由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提出的,但是在“科舉制度”與“應試教育”下,人們卻將因材施教這一人才培養理念忘諸腦后,總是以成績、分數來對所有的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狀態,提升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人們越來越關注因材施教的真正落實。本文便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討論將因材施教落實到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因材施教;落實方法
素質教育是以“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因材施教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既能夠開發優等生的學習潛能,也能夠滿足中等生的學習需求,還能夠讓后進生跟上教學進度,讓各個層次的初中生都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產生學習自信,在自信情緒的驅使下產生更加持久、強烈的學習動力,從而保證數學教育的成功。下面,筆者將從在備課中全方位調查學情、在課堂中設置差異性問題、在作業中設置多樣化作業三個層面,討論初中數學教師應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一、 在備課中全方位調查學情
備課是初中數學教師展開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直接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專業水平。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備課中會全面分析數學教學大綱、數學教材內容設置、落實教學目標的方式方法等問題,而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全方位地調查學情,比如學生對哪種教學方式更感興趣、哪種課堂導入可瞬間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哪些內容可提升初中生的數學素養、初中生現有的數學水平是什么等等。只有在備課中全面了解了學情特色,才有可能開展因材施教教學。
在“全等三角形”一課中,筆者根據初中生的日常學習表現,分析了不同層次的初中生在“全等三角形”的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為其制定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對于空間觀念較弱、數學學習水平較為低下的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學習任務是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義,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對于空間觀念有了一定的發展,且具備基本幾何知識的初中生來說,他們應通過圖形運動學會識別全等三角形,總結全等三角形的幾何性質,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對于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較強,且空間想象能力得到一定發展的學生來說,他們應掌握正確識別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方法,并能在數學問題中進行簡單的計算與證明。
二、 在課堂中設置差異性問題
問題是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不管是情境創設,還是學生探究活動,都需要在問題引導下得以展開。在因材施教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所能思考、解決的問題水平,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問題鏈,讓每一個初中生都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突破問題學習,在遞進突破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在“軸對稱的性質”一課中,筆者在以生活實物,如數學教材、書桌、鉛筆盒等來讓初中生總結這些實物的幾何特點時,筆者主要是讓后進生進行回答,因為這個問題與初中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緊密相關,是探究軸對稱性質的基礎問題,可讓后進生參與數學探究,激發他們的數學興趣。在組織初中生通過折紙、制作模型等來讓學生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各個特征時,筆者會選擇幾名中等生予以作答,因為這部分學生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與學習能力,他們可在自身的實踐中摸索出各個特征。這部分學生的數學表述不夠規范、工整,但是教師仍應予以肯定。在利用證明題目來引導學生引用軸對稱圖形的幾何性質時,筆者主要是讓優等生來進行回答,因為這部分學生的解題思路與證明方法都比較規范,可對其他層次的學生起到借鑒作用。
三、 在作業中設置多樣化作業
作業是初中生鞏固與提升自身數學能力的基本載體,所有的初中生都應該正確對待并重視數學作業。傳統的無差異數學作業會讓大多數初中生承受著過重的學習壓力,也會讓初中生無暇思考與反思自身的數學能力。為此,因材施教教學理念認為,教師應保證數學作業的多樣化,即內容多樣、方式多樣,為不同的學生選擇針對性的專題訓練提供機會,滿足學生的差異需求。
在“勾股定理”一課的數學作業中,筆者根據本課知識點,將數學作業題目分為“勾股定理基礎概念與知識”“勾股定理證明”“勾股定理應用”三個專題,這三個專題中又分別根據題目難度分為基本層、鞏固層、拓展層三個難度層次?!半y度分層”可讓不同水平的初中生選擇適合自己認知水平的作業題目,使其在作業練習中真正達到鞏固自身數學能力的目的;“知識專題分項”可讓初中生快速了解自己在本課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分析自己的認知缺陷,從而做出進一步的調整與改善。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落實因材施教可讓數學教育真正走向“大眾化教育”,這對于提升我國國民的數學素養是十分有利的。在現代社會中,數學素養關系著一個國家的人才質量,而人才質量又關系著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因此,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實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莊嚴.數學分層與遞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數學,2017(16):60-62.
[2]孫大桂.農村初中數學教學如何“因材施教”[J].教育文匯,2017(9):40-42.
作者簡介:吳明艷,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