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安++馬秀娟++段艷
摘 要:普通本科院校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長效機制已成為普遍趨勢,本文分析了招生、培養、就業三者關系,探究了各環節存在的問題: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畢業生就業難日益加??;高校招生就業和人才培養各職能部門相對分離,信息反饋機制不完善;對此提出了對策建議,即機構、制度“雙到位”,完善招生、培養、就業長效聯動機制,因校而異,建立各具特色的聯動機制。
關鍵詞:招生;培養;就業;長效機制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關乎人民生活、關系人民利益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問題。高校畢業生作為國家建設的生力軍,是黨和人民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選擇、人才培養、就業服務體系也迎來了新挑戰,如何規避院校招生部門、教學部門與就業指導中心的隔離發展,構建招生、培養、就業聯動的長效機制以實現三者攜手前行、協同發展,是當前我國高校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關注和探索的重大課題。
一、 高校招生、培養、就業三者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高校各職能部門和相關院系,而且與社會、政府、企業等各方息息相關。招生、培養和就業是高校立德樹人這一系統工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要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保障整個系統的順利運行,就要處理好招生、培養、就業三者關系。
在立德樹人這一系統工程中,招生工作是系統的輸入端,招生生源的優劣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培養是連接系統輸入端和輸出端的通道,是招生和就業工作的風向標。同時,人才培養也是就業的前提,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直接影響高校畢業生能否順利畢業。就業為系統輸出端,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標準,反過來,高校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直接影響高校的聲譽,影響招生的生源。招生、培養、就業三者互為一體、互相作用,共同統一于人才培養的體系之中,對高校的未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現狀分析
(一) 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目前,我國就業市場上存在的供需矛盾可分為人才供給矛盾與專業需求矛盾,以致出現畢業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的現象,這歸因到底是一種專業與職業、人才與企業的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招生培養與就業機制的不協調,導致不少企業求賢若渴,招不到亟須的人才,而不少畢業生因自身各種原因,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或找不到對口的工作,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多以理論教學為主、追求知識體系完整性的構建,忽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該模式下,學生僅僅是被動地接收陳舊的理論性知識,因而造成大多數學生知識面窄,創新實踐能力差,缺乏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也不能滿足用工單位多元化需求。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脫節嚴重影響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率和吸引優質生源。
這主要表現在:
1. 人才培養目標不夠精準??茖W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是一流大學辦學的首要任務。當前部分高校辦學目標不夠精準、發展定位不夠明確;學校盲目追求規模擴張與學科建設的全面性,缺乏辦學特色與品牌專業;過度注重數量而輕視質量,缺乏超前意識和創新精神。如此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在就業市場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水平,缺少核心競爭力與不可替代性。
2. 專業設置脫離市場需求。受計劃經濟體制模式影響,高校人才的培養計劃、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目前的就業市場存在著人才短缺和人才飽和并存的奇怪現象,表現在:熱門專業人才供不應求,冷門專業人才供大于求,甚至出現有市場需求卻沒有相應專業的畢業生應聘的情況。例如,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云計算等飛速發展,大數據專業人才需求日益火爆,而開設這一專業的高校相對較少。
3. 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不同類型的高校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千篇一律,這掩蓋了高校自身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也造成了學生的“可復制性”。此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論課程多、實踐課少;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此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多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教學質量低下。
(二) 高校各職能部門和院系相對分離
在高校,負責招生、培養、就業工作的各職能部門和院系各自為政,相對隔離。招生部門、教學部門與就業指導中心歸屬不同科室,各部門的領導者、組織者與執行者在討論、決策、執行的過程中缺乏較為深入有效地溝通與協調,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招生部門為完成招生數量指標較少考慮專業設置、教學資源、就業水平等因素,甚至存在不合理地盲目擴大招生數量。此外,在招生時,招生部門多注重考生分數與排名,忽略了考生的興趣與專長、能力和素質這兩個重要因素。
而負責就業工作的部門主要考慮畢業生的就業率高低,而不論就業質量的高低。在高校,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各專業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主要由教務處負責。而教務部門一般很少考慮和關注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就業能力。專業設置往往是從現有師資力量考慮,往往出現專業重復設置、培養方案陳舊、課程和教學計劃不科學、課程結構脫離人才培養目標、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
(三) 信息反饋機制不完善
1. 就業信息跟蹤反饋機制相對滯后
每年畢業季后,高校負責就業調查的部門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方式收集就業反饋信息,這常常出現調查不深入、了解不透徹、反應不真實等情況。此外,各高校就業調查側重于調查學生就職公司、薪資水平、在職崗位等基本情況,輕視調查學生所在崗位的素質要求,缺乏深入地調查剖析就業數據,從而不能有效反饋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市場需求、競爭力水平、培養質量等信息,從而使招生就業部門、教務部門及二級學院缺乏信息,無法對招生結構、招生數量、專業開設、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環節進行統籌調配。endprint
2. 人才培養與招生、就業缺乏協同機制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教育的核心環節和首要任務,同時也是招生工作和就業工作的紐帶和橋梁。目前高校對三者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學校分管招生就業的領導和分管教學的領導往往不是一個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一般不會將招生、就業工作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協同開展,招生、就業過程中所暴露出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也沒有在人才培養中得到及時的改進與優化。高校招生部門、人才培養與就業指導中心三者隔離發展,缺乏協調溝通與交流協作。
三、 改革路徑
(一) 構建機構、制度“雙到位”
1. 建立就業聯動機構
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構建由招生部門負責人、教學計劃制定者、就業指導員、企業家、人力資源管理者、學生等社會各方力量組成的就業聯動機構,讓聯動機構成為統籌招生、培養、就業聯動的智囊團。同時,高校還應加強校企合作、主動聯系用人單位,聽取用人單位對高校的招生、培養、就業全過程的意見,結合反饋制定各專業招生和教學計劃,實現兩者的有效互動,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
2. 建立專業評價與考核制度
高校應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和完善:經常性評估和調研新辦專業畢業生招生、培養和就業狀況;整合、更新或停辦脫離時代、不滿足社會需求或不符合學校整體和長遠規劃的專業;撤銷或合并經多年建設,仍未達到預期建設效果的專業。高??蓪⒄猩媱?、生源地選擇、錄取分數線等招生指標同專業設置、專業規模、教學效果等人才培養指標以及就業率、就業質量、就業市場滿意度等就業指標納入專業評價機制,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到各個工作環節,實現對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的動態調整。
(二) 完善招生、培養、就業長效聯動機制
1. 加強招生工作統籌規劃
高校在設置招生計劃、安排招生工作時,應統籌考慮社會、高校和學生三方面因素。結合市場需求、辦學特色及現實情況、學生素質與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制定招生規模和計劃。高校應依據近幾年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生源報考情況、專業選擇分布、畢業去向、就業質量等數據,合理設置各省招生規模和開設專業,高效科學地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重點吸收符合辦學特色的優質生源,從根源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 加強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輸送地,應積極營造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成長環境,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評估質量體系和標準,培養迎合時代要求、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人才,從供給側提高人才質量。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準定位人才培養工作,拓寬辦學渠道和途徑,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確保人才培養有方法、有特色、有水平、有質量,從供給側出發,改善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與發展。
3. 構建就業工作全過程服務體系
就業研究需要立足于學生開始接受學校培養到離開校園走進社會的全過程,這不僅僅是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更需要聯合招生部門、教學部門統籌參與。同時,高校不僅要加強就業形勢研究,做好就業政策解與就業指導工作,而且要研究當前社會的經濟結構,科學合理預測人才市場需求情況。除指導畢業生順利就業外,高校還應做好畢業生就業的后續跟蹤調查,建立就業信息跟蹤機制,充分利用校招生就業工作信息平臺,及時推送招生、培養、就業重要信息。
(三) 因校而異,建立各具特色的聯動機制
1. 依托特色,因校制宜
在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下,各高校應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原則,遵循各自人才培養目標和優勢,依托本校專業、特色招生,依托招生、推進特色培養,依托培養、推進特色就業。各高校需要突出特色專業,合理制定招生計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就業信息反饋機制。立足市場和社會需求,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緊跟市場需求的招生機制,構建專業化、全程性的就業服務機制,搭建校企合作互利雙贏平臺,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畢業生,以就業機制促進人才培養,以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吸引優質生源招生。
2. 大類招生,通才培養
目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高校已經開始實行大類招生、通才培養以實施通才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發展環境。在大類招生、通才培養制度下,學校對低年級的學生實行通才教育,在大學二年級或者三年級,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進行寬口徑的個性化教育。這種重基礎、淡專業、分流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知識結構的交叉與融合,為學生后續深造、個性化鉆研提供基礎,有利于培養知識面寬、專業基礎扎實的高尖端人才,從而為學生樹立核心競爭力。新世紀以來,拔尖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創新教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于曉光,姜海鵬.高校招生、就業、人才培養三方協同聯動的創新機制構建初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6):52-54.
[2]倪偉,陳波,尤吳晶,等.高校人才培養與大學生就業聯動機制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7):18.
[3]王英,萬慶生,韓文灝.高校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3):110-114.
[4]駱金堂.高校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機制構建研究[J].科技展望,2015(4):292.
[5]萬慶生,王英,李友善,等.高校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研究[J].價值工程,2012,31(36):234-236.
[6]趙放輝,付靜.高校招生、培養、就業相關性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版,2011,27(1):109-112.
[7]史貞軍,閆立.高校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的建立[J].中國校外教育,2010(10):16-17.
作者簡介:
屈家安,馬秀娟,段艷,江蘇省南京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