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瑩++蒲璞
摘 要:英漢雙語教學是現代教學改革關注的焦點,高校要積極創設英漢雙語教學的平臺,分析英漢雙語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困難和瓶頸,采用有效的英漢雙語教學途徑和策略,因材施教,較好地培養學生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創新學生的英漢雙語學習思維,為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條件。
關鍵詞: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發展;策略
國外對于英漢雙語教學的實踐研究相對成熟和完善,而我國的英漢雙語教學還處于初步階段,由于我國缺乏語言學習環境和雙語相通的優勢,為此,要分析當前高校英漢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困難,探索與我國具體國情、學情相適宜的英漢雙語教學模式和策略,以較好地減輕學生英漢雙語課程學習的負擔,增強英漢雙語課程學習的信心,提升學生的英漢雙語學習和綜合應用能力。
一、 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
1. 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
輸入假說是語言習得理論的關鍵和內核,在輸入假說理論之中,認為理想的輸入應當具有可理解性、趣味相關性,而且還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通過廣泛的閱讀和大量的會話達成目標。輸入假說認為語言的輸入不能過于超出學習者的負荷和能力,要基于學習者既有的知識經驗和層次,層次化、遞進式地輸入。同時,語言的習得還應當在“情感過濾”較低的氛圍和環境之中,要避免不良學習動機、態度對于語言習得的情感性影響。
2. 輸出假設理論
在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還要以輸出假設理論為基礎,在這個理論觀點之中,認為語言的輸入是關鍵,然而卻并非唯一,還應當使學習者能夠有機會使用所學的語言,形成“可理解性的輸出”,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實現對語言學習內容的鞏固和內化,從而達到類似母語的流利語言輸出狀態。在這個輸出理論之中,要使學習者充分認識到自己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差距,以較好地提升自己的語言輸出能力,并在交流互動的英語語言應用之中,培養學習者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習慣。
3. 建構主義理論
英漢雙語教學改革要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引領和啟迪,要通過改變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英漢雙語學習水平。要重視在英漢雙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的思想,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手段,營造自由、平等、寬松的環境,實現語言習得者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運用。
二、 英漢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分析
1. 漢語語種對于外來語言有較強的排斥性
在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顯現出漢語語言對外來語言的較強的排斥性,漢語具有極為明顯的語言優勢,致使英語無法在我國大面積普及和推廣,學習者難以感受到英語傳播的氛圍和外部環境。同時,由于漢語體系相對復雜,存在一字多義、同音異義、異音同義等現象,有繁雜的句式、文體的變化,這就使英漢雙語學習者對于英語的學習帶來極大的困擾,難以熟練掌握和運用英語。
2. 明顯存在英漢雙語教學中的“啞巴英語”現象
在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英語水平差異較大,致使英漢雙語教學中的語言交流較少,存在“啞巴英語”的現象,使英漢雙語教學課堂顯得過于死板和僵化,難以充分激活學習者的英漢雙語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難以實現對英語的自然、流利而準確地運用。
3. 教學資源存在不足
在當前的英漢雙語教學改革之中,明顯存在教學資源不足的現象和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大綱、雙語教材、教學資料等方面,缺乏統一的教學標準和大綱,也缺乏合適的雙語教材和資料,這就使英漢雙語教學存在較大的難度,導致教學效果低下。
4. 英漢雙語教學的方法缺失
在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還存在英漢雙語教學的方法缺失的現象和問題,一些傳統的保持型、過渡型的英漢雙語教學方法顯現出遲滯性,難以滿足現有學習者的雙語學習需求。
三、 推動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發展的策略研究
1. 明晰英漢雙語教學的目標
在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的進程中,要明確英漢雙語教學的目標,要使雙語學習者能夠在確保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條件下,提升專業學科的英語口頭表達、閱讀理解、綜合應用和交際能力。并且,要通過英漢雙語教學,轉變學習者對英語的抵觸心理和不良情緒,要培養學習者的良好的英語學習方式和方法,并實現分層教學目標,對于英語學習層次較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運用英漢雙語進行交際,并能夠使用英語進行專業資料的檢索和探討;而對于英語學習層次較差的學生,則以克服學生對英漢雙語學習的畏難情緒為切入點,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英漢雙語的學習之中,輕松地理解和接受英漢雙語教學模式。
2. 建構層次化、漸進式的英漢雙語教學模式
英漢雙語教學要實現課程語言媒介的變更及課堂英漢雙語的切換使用,這就給學習者帶來一定的難度,使學習者難于透徹而深入地了解專業內容,尤其是對于專業思想的表達存在較大的難度。作為學習者而言,他們不僅要理解專業內容之前的語言障礙,還要學會用英語表達專業思想和問題,這顯然對他們來說有較大的難度。為此,英漢雙語教學模式要基于獨特性的課程特點,采用層次化、漸進式的英漢雙語教學模式和方法:(1)漢語鋪墊式。這是在英漢雙語課程的起始階段,針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相對較弱的現象,采用以漢語為主、適當運用英語講授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在相對輕松而愉悅的氛圍之中,實現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提升學習英漢雙語課程的信心。(2)英語引入式。這是在學生轉變心理情感態度之后,穩步實現英語語言的推進使用,采用專業英語詞匯、短語的適時適量的滲透方式,使學生逐漸學會語言的自由切換和使用,并采用任務設計的方式,讓學生多接觸英文資料,由學生分組合作完成英文學習任務,消除學生的語言障礙。(3)英漢融合式。這是在學生的英語水平逐漸提升的條件下,實現雙語的交替使用,并采用網絡分專題查詢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專業詞匯和視野,使學生成為雙語學習的實踐者。(4)全英浸泡式。在英漢雙語教學之中,可以對高年級、高水平的班級,采用全英浸泡式的教學,在課堂講授、師生交流、作業布置等全部的教學過程中采用英語教學,使學生浸泡于英語情境之中。然而,要注意,對于難度不同的課程要適當調節,還有對于有不同要求的課程則需要必要的漢語講解。
3. 建構多元化互動式評價模式
在英漢雙語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還要監控語言媒介使用的質量,可以建構多元化的互動評價模式,要考慮教育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問題、目標設定與教學基本要素的關系問題,并采用一定的評價指標實現對雙語教學的評價,如:雙語使用的比例、英語表達的規范性、英語交際情況、雙語信息量等,以較好地實現對學生的英漢雙語學習參與度、任務實現及情意行為表現的全面評價。
綜上所述,高校英漢雙語教學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要求教師具有嫻熟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引領之下,以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英語水平,實現對學習者的英漢雙語教學,要采用多元化、層次性、遞進式的英漢雙語教學,使學生能夠多維面、多視角地接觸英語,更好地運用英語進行專業內容的表達和使用,更好地掌握專業學科知識,并能夠運用英語解決專業問題,更好地達成英漢雙語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燕,朱丹.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在《國際會計》的應用[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05).
[2]李世維,張爽.建構梯進式雙語互動教學模式的重要性[J].北方經貿,2012(05).
[3]馮巧娟.新升本院校雙語教學改革評析[J].雞西大學學報,2012(07).
[4]劉卓夫,羅中明,李永波.雙語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2).
[5]廖迎春,樊后保,黃榮珍,袁穎紅,劉文飛,李燕燕.本科院校雙語教學改革的思考及建議[J].科技信息,2010(19).
[6]常云,張虹,劉海紅,吳金華.我校雙語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作者簡介:
金瑩,副教授,蒲璞,講師,重慶市,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