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
摘 要: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征信公司被選為我國第一批征信業務試點公司,通過分析互聯網的用戶數據構建了個人征信體系,組成了重要的征信體系。本文以芝麻信用為例,根據我國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第三方征信的發展現狀,分析芝麻信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平臺;第三方征信;芝麻信用
互聯網金融與第三方征信的介紹
1.1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
互聯網金融有四種主要的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和互聯網金融門戶。第三方支付是有實力的第三方機構與國內外銀行合作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互聯網消費者和銀行結算支付系統相關聯的中介支付方式,在某些方面處理了互聯網消費中的信用安全,促進了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點對點網絡借貸簡稱為P2P網貸,在互聯網平臺中解決資金供求的問題,需要資金的一方通過網絡平臺尋找到有意愿并有能力的出借資金的資金提供方,資金供需兩方自由溝通,在P2P平臺中達成交易,P2P網貸分別有無擔保的線上交易、有擔保的線上交易、線下交易和線上線下結合等四種經營模式;大數據金融分析對大量的金融數據,了解消費者的購物傾向并將分析出的消費者偏好行為傳給互聯網金融公司,加強防范和控制互聯網金融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并應用在電商公司的服務中;眾籌指大眾籌資,眾籌發起者通過有創新性的項目在互聯網社交活動中將支持者們相聯系從而達到募集資金的目的;互聯網金融門戶通過銷售多家公司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和中介服務,如金融理財產品的投資咨詢服務等,不直接參與客戶的交易與資金。
1.2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第三方征信的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央行個人征信系統收錄8.8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人有3.8億人,企業征信系統收錄2120萬戶企業及組織,其中有信貸記錄的企業及組織有577萬戶,這些個人和企業將接入到各個金融公司的信用大數據中。我國第三方征信機構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陸續取得征信牌照,第三方征信機構隨著大數據信息挖掘能力的加強和信用評分模型的完善,其潛存的市場占有率和征信行業的市場規模在不斷地提高。征信行業深度報告表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征信的市場規模達到179億元人民幣,不確定地預計在2020年后的征信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1000億左右。
我國第三方獲得征信牌照的征信機構按行業類別可分為互聯網巨頭、保險公司、老牌征信公司和擁有數據資源的新興公司等四大類。互聯網巨頭中騰訊集團下的征信機構—騰訊征信有限公司,利用騰訊的社交數據信息為金融機構和普通用戶提供騰訊信用評分和個人信用報告等服務,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將互聯網金融交易信息、日常生活和信貸機構的信用數據資源進行整合,本質作為第三方征信評估和信用管理系統;保險公司以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應用廣泛的征信數據信息和整個互聯網數據采集對保險、銀行、投資等業務進行綜合的金融服務;老牌征信公司如中誠信征信主要從事信息評級、服務和證券咨詢等業務,全方位地專業化地進行信心服務,鵬遠征信擁有征信信用評分和消費者關系評級的自由知識產權系統;拉卡拉作為擁有數據資源的新興公司,其1億的用戶量和8億的服務次數體現了拉卡拉公司互聯網數據覆蓋范圍大且交易額高的優勢,并與多個金融機構共同合作成為戰略關系。
芝麻信用簡介及運作模式
2.1芝麻信用簡介
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將互聯網金融交易信息、日常生活和信貸機構的信用數據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客觀評估用戶信用,識別用戶信息,對用戶數據綜合分析并得出相應的芝麻信用分,讓消費者體驗了芝麻信用的服務,本質作為第三方征信評估和信用管理系統。芝麻信用通過信貸機構、電商及第三方支付、政府組織和個人日常生活等四方面進行數據資源的信息收集,也通過用戶的人脈關系、身份特質、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和履約行為等五方面的數據信息進行綜合評估從而得到芝麻信用分。
2.2芝麻信用的運作模式
芝麻信用主要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來構建個人用戶的信用數據資源庫、專注個人用戶的信息服務和以線下線上合作的方式推廣芝麻信用評分的應用這三種運作模式。芝麻信用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依托來獲取用戶的日常生活的行為信息,通過大數據信息的整合,建立應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的互聯網征信個人數據庫。芝麻信用通過用戶的人脈關系、身份特質、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和履約行為等五方面的數據信息進行綜合評估從而得到芝麻信用分。賦予不同方面的數據信息不同的權重進行分析,占比5%的用戶的人脈關系以支付寶好友和交流情況體現,占比15%的身份特質以用戶填寫的信息給予評分,占比35%的信用歷史指用戶綁定信用卡通過支付寶是否按期還款行為的情況,占比25%的行為偏好偏重個人用戶消費行為偏好的穩定性,占比20%的履約行為記錄用戶能夠按時履約還款的行為,通過這五個維度在評分模型中的分析得出350分~950分的芝麻信用分,用戶信用評分越高代表信用越好,其違約風險越小。同時,芝麻信用與阿里巴巴平臺中商家進行戰略性的合作,在線下線上的商家中推廣芝麻信用評分的應用,如芝麻信用分高于600分的用戶可以在螞蟻花唄申請3萬元的信用額度并在淘寶網和天貓網消費。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芝麻信用存在的問題分析
3.1法律方面的問題
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中,芝麻信用的數據挖掘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問題至關重要,第三方征信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企業,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螞蟻花唄、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等都要考慮數據來源的合法性。芝麻評分的數據主要依托金融企業的信貸信息,而第三方征信機構根本不應該獲取央行征信系統數據庫的信息的。第三方征信機構經常由如信貸機構、電商和第三方支付、政府部門或個人日常生活等單一渠道來獲取信息,整合所有渠道的數據信息還比較困難。第三方征信機構首先應整合渠道數據并構建自身的征信數據信息庫。同時傳統的征信機構能有效保護客戶隱私,而在第三方征信中相關信息未經過用戶同意而被非法使用,用戶個人隱私被泄露。芝麻信用先采集用戶信息,在用戶授權同意相關條款后再獲得自己的信用評估結果,這種未經用戶本人同意的侵犯個人隱私數據信息的行為是第三方征信機構不可取的。
3.2商業模式方面的問題
企業從客戶的每筆消費中獲利的傳統商業模式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是難以運行的,第三方征信行業前期投入成本高且回收期較久,盈利效果較慢,主要通過客戶的個性化消費和重復性消費中獲利。長期來看,第三方征信機構應轉型依靠信用評分數據報告或商業融資、擔保等業務進行獲利。芝麻信用依靠用戶的優質信用評估判斷對企業或個人提供商業融資或擔保,芝麻信用分越高,融資擔保的概率越大,并且能再次提高芝麻信用分。若在長期中芝麻信用能成功轉型,那么其他第三方征信機構也應該實施這種新型的商業模式,促進征信行業共同進步。
3.3評分模型方面的問題
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用戶的信用評分不能只通過簡單的調查問卷選項來判斷,許多不常見的數據信息也與信用評分有著莫大的聯系。建立一個信用評分模型要從成千上萬個變量中逐一驗證其不同維度的關聯性。以芝麻信用為例,從不同權重比的五個方面得出芝麻信用評分,如在人脈關系和行為偏好表現較好而在信用歷史和履約行為表現較差的用戶在芝麻信用分偏低,這并不能反映此用戶現在的信用水平,渠道征信數據的整合問題也難以處理。大多數的第三方征信機構有上萬個信用評分模型,每個模型上萬個不同變量,一旦某一個信用評分模型中產生差錯,將錯誤的征信評估報告結果傳給金融市場可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信貸風險。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芝麻信用的發展建議
4.1建立互聯網征信信息共享機制
互聯網征信實現在第三方征信、大數據機構、互聯網企業和央行征信系統中的數據共享,打通征信信息數據通道,建立互聯網征信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健全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第三方征信機構芝麻信用通過用戶在生活服務、電商平臺和海量大數據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得出芝麻信用分,數據來源單一的央行征信系統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應和缺乏權威性的芝麻信用等進行數據對接或信息共享,并不斷健全和完善第三方征信系統,防止出現征信標準不統一、征信數據不一致的情況,減少可能產生的風險,加強監督管理。
4.2嚴格控制征信機構的準入門檻
個人征信機構主要通過對電商平臺、市政公共服務事業、生活服務和其他同業征信機構等來源的數據進行采集、挑選和整合,形成一套自身征信機構的個人征信評估標準和評估體制。借鑒國外較為成熟的征信機構的征信模式,我國征信機構應注意以下三點:首先,我國監管部門應嚴格控制征信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經監管部門審核和監管機構備案后才允許征信機構持牌經營;其次,監管部門在第三方征信機構拿到牌照經營后,要對相關征信數據和征信產品嚴格監管和控制,加強用戶隱私保護;最后,中央銀行和其他監管部門聯合監管,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明確告知第三方征信機構底線和不可行的行為,對違規的、泄漏用戶隱私的、數據安全沒有保障的征信機構給予嚴厲地處罰。
4.3評分模型市場化抉擇
第三方征信機構的健康快速發展與監管力度息息相關。面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征信的創新,監管部門既要對其嚴格監管,又不能過多地要求,同時也需要鼓勵。所有的第三方征信機構有著自己的征信評分標準和征信評分模型,隨著我國征信行業的發展,不符合市場發展的征信機構被淘汰。當征信機構的信用評估報告能真實可靠地判斷個人或企業的信用水平并能大大地減少信用風險時,那么這種第三方征信機構符合市場發展的要求。第三方征信機構數據主要來源之一的電商平臺是信用數據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通過運用征信評級模型將數據整合獲取用戶信用評分,促進征信市場快速發展。
結語
第三方征信機構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要多方面多層次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結合互聯網金融創新背景下助力多角度的資本市場發展。本文以芝麻信用為例,分析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第三方征信的發展現狀,探究第三方征信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健全完善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
【參考文獻】
[1]程鑫.互聯網征信體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上海金融,2014,(11):6-7.
[2]陳實.個人征信體系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金融論壇,2012,(10):75~80.
[3]鄧舒仁.關于互聯網征信發展與監管的思考[J].征信,2015,(01):14-17.
[4]方增平,葉文輝.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發展新型征信機構的思考[J].征信,2015,(05):37-40.
[5]葛志蘇.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征信業市場化發展研究[J].武漢金融,2014,(12):34-35.
[6]黃文江.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分析[J].中國市場,2015,(17):50-51.
[7]黃璽.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我國征信業發展的思考[J].征信,2014,(5):6-1.
[8]李秀秀.代駕行業將引入芝麻信用,用戶可查詢司機個人信用分數[N].青年時報,2015年2月27日(A16).
[9]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10):19-21.
[10]牛祿青.互聯網金融需要適度監管——專訪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曾剛[J].新經濟導刊,2013,(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