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
摘 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向國際化,以在新時期、新的經濟形勢下獲得更好的發展。在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影響下也使得當前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專業會計人才的需求在不斷的增大,會計人才的就業出現了新的形勢、新的契機。而如何在當前的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涉外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這是中職院校、高校,乃至教育部門都應該深刻思考,并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在尋求有效人才培養路徑的同時培養出越來越多符合當前企業人才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為企業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服務,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一帶一路;會計;就業;培養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東盟國家時提出的合作倡議與戰略構想。 “一帶一路”倡議目標的提出和宏觀發展戰略的實施,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會計作為一門國際通行的商務語言,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商務活動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走出國門的多元投資主體為會計專業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機,亟需一批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高端復合型會計人才為其提供重要支撐和重要保障。會計人才輸出也是在當前“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企業“走出去”并生根發芽的基礎要求,“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為中職會計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也為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職會計人才就業新契機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會計專業人才,而隨著近年來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中職會計專業的學生也面臨著極大的就業壓力,中職會計專業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斷的加快,隨著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不斷深入,企業在跨國投資以及經營中也會涉及到納稅等相關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大,為會計專業人才的就業提供了新的契機,而新的就業契機的出現也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增大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逐漸走向國際化,以在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中取得更好的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的國際化走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許多涉及納稅、財務相關的工作都需要專業的會計人才來完成,使得企業在國際化發展中出現了會計專業人才緊缺的現象。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許多企業以社會人才招聘的方式通過優厚薪酬待遇或者良好發展空間來吸引高端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進入企業從事會計相關的工作,希望通過高端復合型人才的加入來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其長期良好發展。這樣的社會形勢,為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當前中職會計專業日益嚴重的就業問題。然而,在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雖然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的增大,但是對會計專業人才質量的要求也是在不斷的提高,那些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高端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會得到企業更大的青睞,所以,過硬的會計專業能力只是對其的基本要求,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較強的綜合能力的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才能符合企業的人才需求,才能更好的應對企業國際化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和納稅、財務等相關的問題。
(二)懂語言通文化的會計人才需求增大
“一帶一路”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除了我們中國以外,主要有東盟的新加坡、越南、泰國、老撾、菲律賓等10個國家,西亞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沙特阿拉伯、卡塔爾等18個國家,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蘭卡等8個國家,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5個國家,獨聯體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等7個國家,中東歐的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拉脫維亞、馬其頓、波黑、匈牙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等16個國家。可以說“一帶一路”涉及的相關國家數量眾多,由于地域上的差異,每個國家在政治上存在著不同,在經濟環境上也存在著不同,在文化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而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決策方式以及行為習慣,這就為企業的國際貿易活動的正常開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使企業的國際貿易活動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在其實施過程中需要消除沿線國家的文化隔閡,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這就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備會計相關的專業技能之外,一定的語言功底以及對沿線各國宗教和文化的掌握和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都要有一定的認知,以在會計相關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溝通和交流,做好本職工作,但當前企業發展中存在著懂語言通文化的會計專業人才相對缺乏的現實問題,也為中職會計人才就業提供了新的契機。
(三)懂金融控風險的會計人才需求增大
隨著“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企業“走出去”的趨勢在不斷的增強,并逐漸形成了一股熱潮,企業海外投資、融資規模也在不斷的提升,而企業在境外的經營和運作也勢必需要專業的會計人才的輔助才能更好的完成。同時,“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需要資本市場為其提供融資渠道,從近年來“一帶一路”的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資本市場通過企業發行債券或者產業基金給予了“一帶一路”建設大力的支持。另外,企業在“走出去”的背后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業績,但是也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和風險,例如回報率低、金融風險大等等。企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和風險也是企業會計人員需要正視和積極采取有效策略加以解決和極力規避的,也就對涉外會計人員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涉外會計人員不但要具備一定的資金籌措能力,又要具備一定的預算控制、風險管理等能力,要成為懂金融控風險的會計專業人才。而從目前諸多“走出去”的企業現狀來看,懂金融控風險的會計人才依然相對比較缺乏,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懂金融控風險的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的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中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就業提供了新的契機。
(四)懂準則精核算的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增大
眾所周知,不同國家在地域上存在著差異性,不同國家之間不管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還是在資本市場發展方面,亦或是在會計基礎設施完備程度方面都是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性。另外,在“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中存在和使用的會計準則也都各不相同,并且都和我國的會計準則存在著比較打的差別,對諸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稅收和資本融通等相關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多中國企業由于缺乏編制完整的財務報告,不能滿足所在國的實際要求而面臨著極大的風險。這就要求涉外會計人員不但要精通國際會計準則,也要熟悉當地會計制度、稅收政策以及賬務處理,還要對外匯結算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目前的會計行業市場中懂準則精核算的會計專業人才還相當的缺乏,懂準則精核算的會計專業人才需求伴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也在逐漸的增大,這也就為會計人才就業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一)構建國際化的會計課程體系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職院校在會計專業教學中要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以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滿足企業的實際會計專業人才需求。中職院校要以常規的會計專業相關課程教學為基礎,同時還要將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課程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去,讓學生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民俗習慣、貿易制度、稅收制度、會計準則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其成為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
(二)加大校企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為各個行業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諸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會計人才需求在不斷的增大,對于會計人才質量的要求也是在不斷的提高。而如何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的有效銜接也是值得學校和企業共同思考的問題。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加大校企合作,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無疑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中職院校可以讓企業參與到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共同開發以實際工作崗位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崗位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應用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與此同時,注重會計專業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實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促進其全面發展。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和企業要充分的進行溝通和交流,建立緊密的聯系,中職院校要結合企業對所需人才的實際要求,立足于企業崗位在培養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進行有側重點的培養,使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人才能夠更好的服務于企業、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
三、結語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穩步推進,為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就業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也為中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要與時俱進的進行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加大校企合作。同時還要加強中職院校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使其符合“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另外,部分有條件的中職院校在會計專業教學中還可以增加小語種課程,開展和實施“小語種+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楊寶,甘孜露,沈珍.“一帶一路”戰略與會計人才培養路徑創新[J].管理工程師,2017,22(2):68-73
[2]董慧婧.“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職會計人才就業新契機[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3):15-15
[3]左莉萍.“一帶一路”倡議與會計人才培養路徑創新[J].納稅,2018(10):21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