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清
【摘 要】目的:分析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復發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方法:本次所選研究病例均為我院收治的復發腹股溝疝患者,共62例,選取時間段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將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31例作為研究組,將應用疝環充填式疝修補術治療的另31例作為對照組,對比2組治療的療效。結果:研究組平均手術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及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且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復發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推廣。
【關鍵詞】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復發腹股溝疝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2
復發性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疾病,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無法改善局部解剖結構,且還存在較高的張力,致使術后的復發率極高[1]。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無張力疝修補術逐漸應用到復發腹股溝疝的治療中,療效確切。本文主要研究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復發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并報道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所選研究病例均為我院收治的復發腹股溝疝患者,共62例,選取時間段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將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31例作為研究組,本組患者年齡為51-71歲,平均(56.69±2.35)歲。將應用疝環充填式疝修補術治療的另31例作為對照組,本組患者年齡為52-73歲,平均(57.03±1.94)歲。對比2組各項臨床資料,其結果顯示無統計意義(P>0.05)。
1.2 納入、剔除標準
納入標準:本次所選研究病例均符合相關疾病診斷標準,研究均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且均為男性。
剔除標準:本次所選研究病例均剔除合并嚴重臟器受損或功能障礙者,剔除嚴重精神障礙者,剔除合并全身性血液疾病者,剔除治療依從性欠佳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施予疝環充填式疝修補術治療,麻醉成功以后從患者腹股溝韌帶的中點上約2cm處和腹股溝韌帶平行直至恥有結節處行一個6cm的斜切口,逐層切開淺筋筋膜淺層、深層,對切口下段的脂肪組織內腹壁淺血血分支進行結扎;充分顯露并切開腹外斜股腱膜,解剖腹外斜肌腱膜的下間隙,再鈍性分離腹股溝韌帶—腹直股外側緣,分離精索和恥骨。采用頸肩技術找到疝囊,疝囊底部環形切開以后從內環部位將小疝囊推到腹腔。縫合充填物外瓣周圍組織和內環周圍橫膜筋膜;最后將補片和周圍腹股溝韌帶、腹內斜肌進行縫合;術后使用常規抗生素抗感染。
研究組患者施予無張力疝修補術,麻醉成功以后在右下腹股溝尋找到原切口并進入,逐層切開皮膚以后切開腹外斜肌肌腱膜和外環,銳性分離精索,以充分暴露出腹橫筋膜和內環,直至顯露至恥骨結節下方約2cm、腹橫肌弓狀下緣2-3cm、疝囊游離達疝環遠側3-4cm處;明確疝囊大小以后橫斷較大的疝囊,并電凝游離中小疝囊,術中應避免損傷到精索結構,并進行電凝止血;游離疝囊近端,并確保疝囊能夠輕松地內翻回納;將網塞尖端推到疝囊腔中,并縫合充填物和內環邊緣;最后,縫合補片和腹內斜肌、周圍腹股溝韌帶;術后使用常規抗生素抗感染。
1.4 效果評定
記錄2組平均手術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等,同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2組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為0-10分,評分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記錄2組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將本次研究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頻數(n)與百分比(%)用于表述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述計量資料,組間對比差異顯著且P<0.05時,方存在統計學的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2組各項臨床指標
研究組平均手術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及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出現尿潴留1例、陰囊水腫1例、低熱1例,并發癥發生率9.68%;對照組出現尿潴留2例、陰囊水腫2例、低熱4例,并發癥發生率25.81%;組間對比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
3 討論
大部分復發性腹股溝疝患者再行手術治療的難度較大,且效果不太理想。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一種新興的強化腹股溝管后壁的手術方法,其能夠通過移植生物合成材料達到強化腹股溝管后壁的目的,且此種手術方法術后可進行早期下床活動,并不會增加周圍組織的張力,與人體解剖和疝生理結構基本相符[2]。在復發性腹股溝疝患者中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以下優勢:①保留了腹股溝管生理解剖結構,且能夠在恥骨結節處的腱膜組織上放置補片,因此,不會對周圍組織造成壓迫,大大減少了術后患者的不適感和異物感;②術后早期活動能夠加速膀胱功能的恢復,從而降低了尿潴留發生的幾率;③手術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較高的相容性,因此,不會對機體組織產生排斥[3]。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了,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研究組,其平均手術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及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梁峰等[4]研究結果基本接近。
綜上所述,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復發腹股溝疝的療效確切,有利于促進術后患者的康復,且并發癥較低,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李凱,許光中,王桐生,等.兩種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復發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8,39(1):138-142.
李凱,許光中,王桐生,等.兩種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比較研究[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1):21-24.
李義亮,王志,克力木,等.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與Lichtenstein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7,20(8):928-931.
梁峰,李飛,聶雙發,等.疝環充填與下腹正中切口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對比[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21):3597-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