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玉 姚富頂
【摘 要】目的 對比探究外側、后外側這兩個不同手術入路治療外踝骨折的療效。方法 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外踝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臨床研究的前瞻性原則,采用雙盲隨機法,將之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行外側入路鋼板螺釘固定術,觀察組行后外側入路鋼板螺釘固定術,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VAS評分上無顯著差異(P>0.05),而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后外側入路鋼板螺釘固定術治療外踝骨折,療效顯著,術后并發癥低,值得采納應用。
【關鍵詞】不同手術入路;治療;外踝骨折;對比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踝關節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基本,而其中,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發生率較高,多由暴擊力擊傷腳踝或腳踝旋轉軸傷所致。臨床上治療外踝骨折,多選擇手術療法,不過,在關于手入路及固定方式的選擇上,醫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此次試驗旨在對比探究外側、后外側這兩個不同手術入路治療外踝骨折的療效,結果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外踝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臨床研究的前瞻性原則,采用雙盲隨機法,將之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患者基本資料為:①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最小者24歲,最大者52歲,平均年齡為(38.17±4.35)歲;②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最小者23歲,最大者52歲,平均年齡為(38.50±4.12)歲。從性別及年齡分布上看,對照組和觀察組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外側入路鋼板螺釘固定術,連續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于腓骨外側作一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深層筋膜,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將骨折斷端碎片清理干凈,牽引復位后,于腓骨外側用管狀鈦板固定住,生理鹽水沖洗創面后,逐層縫合。
觀察組行后外側入路鋼板螺釘固定術,連續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于跟腱后外側作一縱向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腓骨幾件,充分暴露骨折端,清理碎骨及血塊,直視下牽引服務,于腓骨后方用管狀鈦板固定,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后,逐層縫合。
1.3 判定標準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3日,使用VAS評分評估切口疼痛程度,記錄發生切口感染、壞死、開裂等并發癥的例數,計算并發癥發生率。同時,記錄兩組骨折愈合時間,以及踝關節功能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此次試驗獲取的基礎數據,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兩組采用χ2檢驗進行對比;以()表示計量資料,兩組采用t檢驗進行對比,若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VAS評分上無顯著差異(P>0.05),而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療效指標對比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在外踝骨折治療中,外踝長度與對位恢復是關鍵,采取不同的手術入路,會直接影響到手術效果。其中,后外側入路使用鋼板將骨折部位突出齒骨按壓住,利用力學原理,可在用勁較小的情況下牽引復位,而且內痔鋼板能夠有效降低骨分離和骨偏離的風險,而且由于骨折時受到軸向損傷,患者踝關節承重能力大大降低,遠端骨折向后方偏移,內置鋼板能夠將這種軸向復合壓力轉變為對骨折端的壓力,起到動力加壓的效果。此外,在治療骨外露這種情況時,優于腓骨軟骨組織比較多,容易粗線腫脹受傷的情況,無論采用何種手術入路,都應該積極進行藥物治療,促進創面愈合。
此次試驗中,對照組行外側入路鋼板螺釘固定術,觀察組行后外側入路鋼板螺釘固定術,其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由數據可知此次觀察組采取的手術治療方法具備可行性及有效性。綜上所述:針對外踝骨折由前下向后上的骨折線,手術采取后外側入路優于外側入路,值得在臨床實踐中采納應用。
參考文獻
何大慶.不同手術入路(外側、后外側)治療外踝骨折的對比[J].雙足與保健.2017,11(04):50-52
徐松寶,王樹偉.可吸收釘治療外踝骨折28例臨床報道[J].中國民康醫學.2013(15)
陳黎,鐘孝政,羅永雪,秦昊,鮑全偉,趙玉峰,沈岳,宗兆文.外踝骨折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的治療[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10)